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症 心力衰竭防治专家谈五
心衰症状这里所讲的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极回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成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老年患者的患病率远高于该水平。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心脏病的构成比,我国过往以风湿性心脏病为主,但近年来其所占比例已趋于下降,而高血压、冠心病的比例明显上升。如据的一项统计,1980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风湿性心脏病为46.8%占首位,至2000年仅为8.9%退居第三位,而冠心病、高血压病已跃居第一、二位。
1.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终极导致心室射血和充盈功能低下。临床上以动脉系统缺血、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心衰的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和乏力,因此限制了运动耐量,造成体液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这些异常都可以造成病人个体功能障碍并影响生活质量,但并非同时出现。某些病人运动耐受性差而体液潴留很少,而另一些病人主要表现为水肿而呼吸困难和乏力的症状较轻。由于并非所有的病人在疾病初期和发展过程中都有容量负荷过重,心力衰竭这个名词比过往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更恰当。
2.慢性心力衰竭有哪些表现 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左心室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终极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血栓形成和栓塞: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运动耐量下降,卧床休息的时间明显增加,而长期卧床的时候,下肢血液活动速度减慢,轻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抖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心源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大和肝硬化。
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药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4.怎样治疗慢性心衰 早在20世纪40~60年代,医学专家以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收缩力降低造成的,主要以洋地黄、利尿药进行治疗。衰竭的心脏就像一匹有病的老马,洋地黄就像马鞭,抽一下马儿,马就跑得快一些,但假如不断地抽打,马儿终极还是跑不动了。到了70~80年代,医学界对心衰的熟悉又发生了变化,以为心室负荷过重导致了心衰,开始应用血管扩张药、正性肌力药治疗心衰。90年代以后,对心衰的熟悉有了里程碑式的奔腾,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导致了心衰的发生与发展,逐步确立了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受体阻滞药、醛固酮拮抗药为三大基石的慢性心衰治疗方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