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瘢痕疙瘩效果的因素分析
3.2.1 手术治疗 瘢痕疙瘩切除术应选择在稳定期,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限已确定。切除范围必须以术后切口无张力为原则。我们观察到术后切口发生的瘢痕多起源于缝线压迫处和针眼孔,局麻时应直接从瘢痕上或边缘处进针,并将该处皮肤随病灶一起切除,电凝止血,用细线间断全层缝合皮肤。若创面较大,尽量采用减张后缝合。
3.2.2 放射治疗 ①放射源及机制:目前常用的放射线有X线、电子线、同位素Sr90和P32的贴敷放疗。β射线是由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速电子束,它也可由Sr90和P32在衰变过程中发射电子而产生。但前者经过高压电的作用,穿透深度比放射性核素敷贴器深[2]。在电子束的照射视野上覆盖0.5~1 cm的组织等效物,提高了皮肤表面的剂量。β射线不像X线一样逐渐衰减,而是产生一个从皮肤表面开始的高剂量平顶区,然后能量锐减至零,故我们认为,对于仅侵犯皮肤的瘢痕疙瘩来说,应用β射线是最佳选择。②放疗剂量和分割次数:10次放疗组总剂量为15~24 Gy,术后24~48小时组织对放疗最为敏感,故具有疗效高、复发率低和皮肤放射反应小的优点。但有治疗时间长、患者不易坚持的缺点。尤其外地的患者往返不方便。若采用5次放疗,总剂量为12~15 Gy,虽能有效治疗,但过高的分次剂量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和过度抑制胶原纤维的形成,导致伤口裂开;又因总剂量不高,术后易复发。③放疗时机:对瘢痕疙瘩术后开始放疗的最佳时机文献报道不一致。瘢痕在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形成和降解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引起胶原纤维堆积,形成大量胶原纤维团,使胶原的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该过程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并长出幼稚母细胞,对放射线敏感。此时开始放疗,能有效地抑制纤维母细胞的增殖以及切口处毛细血管芽的增生,使胶原纤维代谢达到一定相对平衡,同时还有一定的止血和抗感染作用,故我们选择术后1~2天开始放疗。19例因植皮而延期放疗的患者中有6例无效,与失去放疗最佳治疗时机有关。接受放疗后拆线时间应推迟2~3天。近几年国内外采用术后及时放疗的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取得了良好效果。彭开桂等[3]报道了术后24小时内接受放疗20-26Gy/2-3周,复发率仅为2%。④放疗的副作用及其预防:放疗时间的长短、剂量大小、照射强度和治疗部位对副作用的产生均有影响。常见的副作用有皮肤红斑、干性脱屑、湿性脱皮、皮肤萎缩和溃疡、毛细血管扩张和切口延迟愈合等,因此,应严格掌握放疗剂量及强度,避免照射眼、胸腺和性腺等重要器官。我们认为采用10次放疗,总剂量控制在15~24 Gy是合适的。⑤复发率:5次放疗和10次放疗均有复发,但后者少于前者。复发病例中有一些患者与手术感染和切口愈合不良有关。我们认为,要改进手术技巧以提高首次治愈率,另外要向患者讲明及时放疗的重要性,且最好分为10次。
樊东力等[4]发现,用硅凝胶膜组的瘢痕明显少于对照组,瘢痕组织内Ⅰ、Ⅲ型前胶原含量和透明质酸增加,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受抑制,胶原沉积量减少,防治瘢痕效果明显。关于硅凝胶膜治疗瘢痕的机制,多数学者倾向于"水合作用"学说。硅胶膜使水分蒸发减少,皮肤内水分转移到角质层,使间质内水溶性蛋白及许多低分子水溶性混合物向表面扩散,间质水溶性物质减少,流体力学压力下降,瘢痕组织因而软化[5]。我们体会到,使用硅凝胶膜时只有坚持两个原则(每天坚持24h贴敷,坚持使用至少三个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另外,硅凝胶膜在整个综合治疗过程中起的仅是辅助作用,使切口瘢痕软化和色素沉着减轻,手术和放疗的作用更重要。
3.3 综合治疗瘢痕疙瘩应注意的事项 ①手术切除后减张缝合,尽量不植皮;②早期放疗,最好采用10次放疗方法;③拆线后若患者经济条件许可,建议使用硅凝胶膜。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单一疗法,值得推广。但尚难准确判断每种疗法产生的独立效果。另外,还需加强随访,以了解长期的疗效及副作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