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敏感性湿疹是如何发生的
自体敏感性湿疹又称自体敏感性皮炎或自身致敏性皮炎。是由于患者对自身所患湿疹经刺激后产生的某种物质发生过敏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其发病基础为患者原有皮肤病,且多数为局限性湿疹病灶,较多见的为钱币状湿疹或小腿湿疹,由于过度搔抓或外用药刺激性较强或不适当的处理皮损后,局部炎症突然加剧,渗出加重或合并细菌感染,并且患者对其自身皮肤组织所产生的蛋白质或脓性渗液中的细菌毒素以及组织的化学物质发生过敏所致。此时机体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或自体湿疹化状态。
自体敏感性湿疹临床表现为:原发部位湿疹恶化后1—2周,突然出现全身性发疹,为多数散在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进而渗出、糜烂。皮疹呈群集性,可相互融合,泛发或对称性分布,少数患者呈玫瑰糠疹样发疹,以前臂屈侧、手背、大腿伸侧常见,进一步蔓延全身,部分病例可出现同形反应,可见沿抓痕线状分布皮疹。自觉剧烈瘙痒,伴烧灼感,附属淋巴结肿大,甚至伴低热和全身不适。病程经过与原发损害有关,原发损害减轻或消退,本病亦随之减轻或消退。病程短者10天左右,部分患者病情较顽固,即使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治疗,皮损仍可持续数周不退。
自体敏感性湿疹的冶疗: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全身应用抗组胺药物、钙剂及大剂量维生素c内服或注射,皮损广泛严重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如每天应用强的松30~40 mg。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常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局部治疗应以温和无刺激性为原则。急性皮损无渗出时,可应用炉甘石洗剂;渗出较多时,应先以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或消退后,再用炉甘石洗剂。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