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组织胞浆菌病一例
患者男,40岁,已婚,主诉反复上腹部胀痛伴体重减轻3个月余。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左上腹部明显,体重减轻约15kg。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4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7/78mmHg(1mmHg=0.133 kPa),腹平软,左上腹轻压痛,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莫菲氏征(-),肝、脾、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拟诊慢性胃炎,消瘦待查入消化科。入院后急查血分析: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7.4%,淋巴细胞百分数11.2%,血红蛋白102g/L,血液生化、淀粉酶、凝血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遂予静滴泮托拉唑钠抑制胃酸,VitC、VitB6针营养支持,症状无缓解。行消化内镜检查,见食管黏膜充血,弥漫性白色分泌物覆着,呈纵行分布;胃体黏膜潮红充血水肿,少许浅糜烂;胃窦黏膜花斑样充血水肿,蠕动活跃;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充血水肿,降段上部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四壁见霜斑样白苔;末段回肠黏膜充血水肿、2处溃疡。呈节段性分布,回盲瓣充血水肿、溃疡;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见多处多形性深凹陷性溃疡,部分呈纵型及环型,披自苔,呈节段性分布;直肠见多处口疮样溃疡(图1)。活检结果:HE染色镜下见食管黏膜表面大量细菌团,并可见念珠菌;十二指肠、末段回肠、结肠黏膜间质内见大量组织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浆内见成堆的直径l一3um的微生物,形态符合组织胞浆菌(图2)。病理诊断:(1)食管念珠菌并细菌感染;(2)十二指肠、末端回肠、结肠黏膜组织胞浆菌病,考虑为重型全身播散型。内镜诊断:组织胞浆菌病。本病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市疾控中心复检H1V抗体阳性。予口服斯皮仁诺抗真菌治疗,口服中成药胃肠宁,腹痛症状稍有缓解,患者及家属商议后转传染病院继续治疗。最终诊断:(1)组织胞浆菌病(重型全身播散型);(2)获得性免疫功能障碍综合征;(3)慢性浅表性胃炎;(4)霉菌性食管炎;(5)回肠末端炎性溃疡。
讨论 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经呼吸道传播,常致肺损害。严重者经血液和淋巴系统播散,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称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国内此病较罕见。本病表现为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以,及肺、肝、脾、肾上腺、皮肤等器官损害,易误诊为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结核病,尤其容易误诊为黑热病。大部分的病例是通过骨髓涂片,淋巴结、脾穿刺活检以及真菌培养来确诊。本例经胃、肠镜检查取得病理组织学证据确诊组织胞浆菌病,具有独特的意义。提示对胃肠道多部位溃疡患者除常见病(结核、克罗恩病、淋巴瘤等)外,还应考虑少见的组织胞浆菌病。近年来,由非法吸毒、不正当营利性买卖血液及血液制品、不洁性行为等引起艾滋病(AIDS)迅速传播,与AIDS相关的疾病也大大增加。本例胃肠镜检查诊断了念珠菌及细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重型全身播散塑),这些疾病易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遂检测HIV抗体诊断了AIDS。提示临床医生应该了解AIDS的临床表现,注意搜集病原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资料,及时请专家会诊;对可疑者及时筛查,避免误诊漏诊,以利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遏制AIDS的传播,防止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