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艾滋病疫苗人体试验失败说明了什么
1999年3月,美国VAXGEN公司与泰国合作对艾滋病疫苗进行3期临床试验,在2546名注射毒品的志愿者中评价BEgp120疫苗。该试验于今年11月份宣布失败,2546名受试者无病情好转,106名未患艾滋病的志愿者反而因接受疫苗感染上艾滋病毒。正如专家所料,该疫苗既无预防感染的作用,又不能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病情。这又为步履艰难的艾滋病疫苗的研制蒙上了一层阴影。
多年来难于获得成功是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HIV型别众多,结构复杂,极易变异,这种高变异性是流感病毒的一千倍以上。其分子水平的自身调控机制精密而且复杂。如HIV-1分为几组,组又分为几个亚型。多数HIV感染是由HIV-1 M组引起,而M组又分为至少九个基因亚型,不同亚型的病毒也会发生重组,产生独特的循环重组型(CRF),而现在尚不清楚这些基因亚型是否限定了免疫类型,或对每个亚型是否需要设计独特的疫苗。此次在泰国进行的试验BEgp120虽是泰国的流行株,但仍难避免病毒在个体发病过程中的变异。因此,HIV像擅长于易容术的罪犯一样,使免疫系统这个警察无法识得它的真面目,即不能被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所识别。HIV还可潜入感染细胞内,悄不做声(不表达,不复制,不暴露)通过细胞之间的融合进行传播,然后随感染的巨噬细胞“逃窜”至全身各处,就像隐藏在警察中的罪犯一样,巧妙地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潜移默化地突破免疫防线,伺机在细胞中繁殖。以往认为能引起保护性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被认为是有效的疫苗。而在艾滋病患者中虽然广泛存在这两种抗病毒免疫应答,但不能消除感染,也不能阻止病情发展为艾滋病,即这种应答无保护作用。而且,由于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使动物试验结果不能完全预测疫苗在人体中诱发的保护作用,因而人体保护作用的资料只能来自人体试验。另外,人们对艾滋病疫苗的普遍怀疑和误解也是艾滋病疫苗在人群中进行试验的障碍之一。
即便如此,人们对有效的艾滋病疫苗的研究仍孜孜以求,不断探索。无庸置疑,发展预防性疫苗仍是控制HIV流行的最有效的策略。1987年,美国用HIVgp160候选疫苗进行首次1期和2期试验,随后,在包括1万多名的健康志愿者的60次1期和2期试验中试验了30多种HIV候选疫苗。另有不少试验已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生产和检验预防性HIV疫苗的VAXGEN公司已研制出AIDSVAXB/B及AIDSVAXB/E两种双价疫苗,进入3期试验,前者在欧洲进行,已于今年初宣布失败,后者在泰国进行,也归于失败;进行试验的国家还有巴西、中国、古巴、海地、肯尼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乌干达等。目前,在人体身上试验的HIV疫苗已达25种以上。
我们总是习惯认为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的疫苗才算有效,但目前要想获得此类疫苗仍希望渺茫。而DNA疫苗、金丝雀痘疫苗、以细胞因子为佐剂的疫苗等能诱导出病毒特异性CTL应答,并可部分控制病毒复制,使病毒控制在较低水平,使感染者的分泌物中病毒含量减少,从而传给他人的可能性减小,并可延缓病情进展,因为病毒含量越多,病情进展的越快,从这一点来讲,对那些缺乏医疗设施,HIV感染者无法得到抗病毒药物或无钱支付治疗费用的地区和国家意义犹为重大。因为这样至少可以减少AIDS在该地的蔓延与传播。
虽然在短时间内不能获得理想的能阻止感染的疫苗,但对未来科研的发展,我们仍然谨慎而乐观。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