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艾滋病专门袭击亚洲人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病例,类艾滋病的确专门袭击亚洲人
但谢奇璋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指出在所掌握的病例体内,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与健康人相当,反倒是出现了具中和力的抗γ干扰素自体抗体。
大约在五六年前,他首次接触到这种病例。那位患者的淋巴结因发炎而变得肿大,经检查发现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在经过一年的抗生素治疗后,这位感染者康复出院。
相比之下,阮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布朗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她的情景,这位皮肤暗黄的女人极为瘦弱,肌肉、骨骼以及皮肤上都有小规模的感染。
“总之,她浑身上下都很不舒服。”布朗说,“当时她的病情已进入晚期,进行抗生素治疗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这个奄奄一息的女人,促使布朗下决心对这一病症展开研究。
她发现早在2004年,美国就已收到25例和阮金情况类似的病例报告。这些患者大多来自东亚地区。他们并没有感染HIV病毒,但有的感染了弥漫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有的患了涉及具中和力的抗γ干扰素自体抗体的机会性感染。
5年后,她率领的团队获准就艾滋病病毒呈阴性的病人展开研究。研究刚刚开始的半年里,他们就搜集到100宗病例。这些病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但是所感染的病菌,对正常的人体免疫系统来讲,都是可以抵御的。
布朗联合来自中国台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对这一罕见的病症进行研究。在他们选取的203名受试者中,其中有97名出现类艾滋病症状的患者,他们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这些患者均来自亚洲,其中80余名来自泰国,10余名来自中国台湾,还有少数来自菲律宾、越南等国。
之所以选取亚洲病例样本,布朗解释说:“我们知道的不少病例报告来自亚洲地区,这些病人患有严重的感染,并且这些感染都与已知的免疫缺陷有关。”而在亚洲之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所发现的12例病患,也全部是亚洲裔的黄种人。
因此,类艾滋病也得到一个专有的名称:亚洲新型免疫缺陷症。
“叫‘新型’还可以商量,但是叫‘亚洲’不行。”徐小元评价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或者2000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就出过‘特发性CD4 T淋巴细胞减少症’诊疗指南。之所以是世界卫生组织出这个指南,是因为该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可能得,包括欧洲和非洲。”
李太生也觉得“亚洲人或黄种人易受该病毒攻击”的结论太武断:“因为并没有在亚洲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做免疫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和调查。”
参与研究的谢奇璋承认,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表示,说这种病症专门袭击黄种人或亚洲人“大概也是对的”,“在美国占一半以上白种人中,几乎没有发现过这样的病例,在美国本土看到的也只是亚洲裔。”
布朗也指出,绝大多数的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患者,都是生活在别处的亚洲人、或在亚洲出生的人。她认为是亚洲的遗传和环境中的一些因素共同诱发了该病,但并不确定具体是什么原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