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艾滋病疫区采访札记

发布日期:2014-10-13 02:02:52 浏览次数:1595

由于和性、死亡等敏感问题紧密相关,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艾滋病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用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审视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当记者日前随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组到河南上蔡县芦岗乡文楼村采访时,当地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医疗救治的范围。

“俺种的蔬菜、水果没人要,这可咋办?”“俺明明没得病,可到外地打工却被拒绝,这是为啥?”“已经定好的亲事一一退掉,后生娶不上媳妇,妮儿嫁不出去,你说急人不急人?”……当最初的恐惧与慌张渐渐被直面现实的清醒与勇气所取代,文楼村的村民们又感到了诸多的无奈和沉重。更让人不安的是,这种压抑的氛围目前已经“感染”了整个上蔡县。

前不久,按照一年一度的惯例,主管县领导带着100多精壮劳力到某地联系劳务输出事宜,却被婉言回绝。气得这位县领导拍着胸脯说:“咱们当场检测,没问题的你留下,有问题的我带回去。”可人家就是听不进去。

县委书记杨松泉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他每次到外地出差,一听说河南上蔡的干部“光临”,人们立刻会瞪起惊恐的眼睛。杨松泉不得不反复解释:上蔡县有130多万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比例并不算太高。即使在文楼村,相当多的村民还是健康的,“上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正面临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攻坚战,如果长此以往,经济社会发展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了解才会不宽容。虽然人类与艾滋病的抗争已走过了20个春秋,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艾滋病看成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撒旦”,避之惟恐不及。事实上,人类对于艾滋病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已远非20年前可比。

据中央艾滋病防治工作组组长、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办公室主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介绍,1981年6月5日,美国医生在一份并不权威的医学期刊上公布:洛杉矶5名同性恋患者感染了一种罕见的“肺炎”。这被认为是人类有关艾滋病的第一次报道。那时,人们对于艾滋病还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有效的防治措施。20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了解了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尽管迄今还没有研制出根治的疫苗和药物,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要采取有力的干预手段,改变不良生活行为,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工作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王爱霞是我国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发现人,从事艾滋病研究与防治已经有16个年头,诊治艾滋病病人近百例。她告诉记者,与肝炎肺结核疟疾伤寒等烈性传染病相比,艾滋病的传染性相对较弱。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无外三种,一是包括静脉注射吸毒在内的经血液传播;二是性传播;三是母婴传播。其他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生活设施、共同进餐等,不会传染艾滋病。

在文楼村简陋的小学校里,工作组“特意”安排我们与患者代表共同进餐。这顿饭虽然普普通通,但大家吃得似乎分外香甜。当每个生命个体与死亡不期而遇时的寒冷与孤独感被众人分担时,由此产生的极端情绪才会平复,危难之地便会诞生拯救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艾滋病病人少一份冷漠与歧视,多一份关爱与扶助,让他们挺直腰杆站在阳光下,不仅仅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考验着人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丁伟)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