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肠梗阻介绍

发布日期:2014-11-03 19:18:11 浏览次数:1631

疾病简介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通俗地讲就是肠道不通畅,这里肠道通常是指小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急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急诊室可经常遇到,由于种种原因,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

发病原因 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两大类。易于理解,机械性肠梗阻是指肠道被阻塞,其原因可由于肠管本身病变、肠管外压迫和肠管内异物阻塞3种情况。细分起来,肠管本身病变可以是先天性的(如闭锁、狭窄、发育不全)、炎症性(如克罗恩氏病、细菌性和放射性小肠炎)、肿瘤(原发或转移、恶性或良性)、肠套叠等;肠管外压迫可以是疝(内、外疝)、粘连、先天性条索、扭转、肿块压迫(如肿瘤、脓肿、血肿、变异血管);肠内异物阻塞可以是食入异物、胆石、粪石或粪便、钡剂、寄生虫。非机械性肠梗阻一类是神经肌肉紊乱,包括麻痹性肠梗阻、肠段神经节缺如(如巨结肠症);另一类是血管闭塞如动脉或静脉。

有趣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及不同年代,不同原因引起的肠梗阻的发生率有差别。总的趋向是嵌顿性外疝引起的相对下降,而继发于腹内粘连则相对上升。

疾病分类 (一)按梗阻的原因分为:

1.机械性肠梗阻

2.非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 、缺血性肠梗阻)

(二)按肠壁血供情况分为:

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在肠腔阻塞时,腔壁因血管被绞窄而坏死;

(三)按梗阻发生的部位分为:

1.小肠梗阻:又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和低位小肠梗阻;

2.结肠梗阻

(四)按梗阻程度分:

1. 完全性梗阻;

2.不完全性梗阻。

(五)按起病缓急分:

1.急性肠梗阻

2.慢性肠梗阻

必须指出,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治疗原则不同。此外,肠梗阻的类型,可随病理过程的演变而转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疾病危害 肠梗阻的危害大,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这些危害主要是肠梗阻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病理生理改变所导致。这些病理生理改变主要有:

(1)肠膨胀:肠梗阻发生后,肠腔内因大量气体不能排出而积聚,导致肠膨胀。气体的来源主要(约70%)是病人消化道进入的空气。肠膨胀引起肠腔内压增高,肠壁变薄,肠壁血循环受到严重障碍。此外,肠腔膨胀时腹压增高,横膈上升,腹式呼吸减弱,可影响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2) 体液、电解质丧失和酸碱平衡紊乱:正常人每天分泌的唾液、胃液、胆胰液、小肠液及摄入液体约8~10L,几乎全部被肠管(主要在小肠)吸收,仅100~200ml随粪便排出。肠梗阻时由于频繁呕吐,体液和电解质严重丧失。临床上出现严重脱水,低血容量休克。肾脏也由于灌注量不足,尿少,出现肾功能衰竭

(3)肠绞窄坏死:梗阻持久时肠壁张力升高,会发生肠壁的血循环障碍。首先是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淤血,肠壁通透性增加,有相当量的血浆渗出。继肠壁动脉血运发生障碍,甚至肠坏死、破裂;

(4)感染:肠梗阻时,肠道内细菌迅速过度增殖,菌群失调。由于肠粘膜屏障严重破坏,肠道内细菌亦可移位到肠外脏器,导致肠源性感染;

(5) 毒素吸收:绞窄性肠梗阻产生的毒素来自细菌的产物和坏死组织分解产物。毒素通过腹膜进入血液,产生严重毒血症,甚至中毒性休克。

疾病症状 肠梗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四大症状。

(1) 腹痛:机械性肠梗阻因肠蠕动增强,常有阵发性腹绞痛。腹痛发作时病人常自感腹内有气体窜行,可见到或扪到肠型,听到高亢肠鸣音;如果是不完全肠梗阻,当气体通过梗阻后,疼痛骤然减轻或消失;肠扭转和肠套叠时,因肠系膜过度受牵拉,疼痛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到病程晚期由于梗阻以上肠管过度扩张、收缩乏力,疼痛的程度和频率都减轻;当出现肠麻痹后,腹痛转变为持续性胀痛

(2) 呕吐:呕吐的频度、呕吐量及呕吐物性状随梗阻部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位梗阻(主要指十二指肠和空肠近侧)呕吐出现较早、较频繁,呕吐量较多;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晚,次数也较少,呕吐量较少,低位梗阻由于细菌繁殖的作用,呕吐物还具有粪臭味。

(3) 腹胀:梗阻时因肠管扩张而引起腹胀。腹胀程度因梗阻是否完全及梗阻部位而异。梗阻越完全,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有时梗阻虽完全,但由于肠管贮存功能丧失,呕叶早而频繁,亦可不出现腹胀;若不注意这一情况,可导致漏诊、误诊。闭拌型肠梗阻常表现出不对称性腹部膨胀,有时可在该处扪到扩张的肠管。

(4) 停止排气排便:肠梗阻因为肠内容物运送受阻,不能排出体外,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但必须注意,梗阻部位远端的肠内容物仍可由蠕动下送。因此,即使完全梗阻,在这些内容物排净之前,患者可继续有排气排便,只是在排净之后才不再有排气排便。当然,在不完全性梗阻,排气排便现象不会完全消失。

此外,肠梗阻的临床症状还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遇有绞窄性梗阻、肠坏死,可出现休克、腹膜炎和胃肠出血等表现。

疾病检查 肠梗阻病人体格检查时可见患者呈脱水状,腹部膨隆,也可有不对称性隆起。腹部叩诊呈鼓音,听诊有伴随肠蠕动的气过水声或高亢金属音。扪诊可发现腹部包块或腹膜炎体征。全身检查极为重要,尤其应注意各种腹外疝的好发部位,以免漏诊由疝引起的肠梗阻。

对肠梗阻最有帮助的特殊检查是腹部平片与钡灌肠。

直立位腹部平片可显示肠拌胀气,空肠粘膜的环状皱襞在肠腔充气时呈“鱼骨刺”样,结肠可显示结肠袋,肠腔充气的肠拌是在梗阻以上的部位。小肠完全性梗阻时,结肠将不显示。左侧结肠梗阻,右侧结肠将有充气。低位结肠梗阻时,左半结肠可以有充气。

但需提醒的是钡灌肠可用于疑有结肠梗阻的病人,它可显示结肠梗阻的部位与性质。但在小肠急性梗阻时忌用胃肠钡剂造影的方法,以免加重病情。水溶性造影剂的安全性要大得多。

大家熟悉的B超检查虽然简便,但因肠拌胀气,影响诊断的效果,而CT诊断的准确性优于B超,能诊断出明显的实质性肿块或肠腔外有积液,有时腹部CT还能发现造成肠梗阻的病因和病变部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

疾病诊断 肠梗阻的诊断实际上是件比较复杂的工作,必须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以便决定处治方案:

(1)明确是否存在肠梗阻。

(2)了解梗阻是否完全:完全性肠梗阻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处理不同,后者有较充裕的时间作比较深入细致的检查。

(3)梗阻部位:属高位还是低位。腹部X线片对梗阻部位判断有重要意义,必要时行胃肠造影或钡剂灌肠、腹部CT检查,更有助于确诊梗阻部位。

(4)梗阻的性质:是单纯性或绞窄性。鉴别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非常重要,因为后者有发生肠坏死穿孔的危险。但绞窄肠梗阻无任何绞窄征象占3%~13%。因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都难以准确鉴别是单纯性或绞窄性,所以有主张3天机械性肠梗阻宜早期手术,但意见尚不一致。

(5)梗阻的病因:肠梗阻最常见原因为粘连,因此,凡有腹部手术史、腹部外伤史以及腹腔与盆腔炎史者,均有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如结核病者有患肠结核及结核性腹膜炎所致粘连梗阻之可能;经常低热、腹痛、大便不规则的病人,发生肠梗阻应想到克罗恩病的可能;腹外疝、肠扭转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亦是肠梗阻常见病因。凡有机械性肠梗阻应常规检查外疝好发部位,尤其肥胖女性病人注意有无股疝,曾有肠梗阻病人到手术台上皮肤消毒时,方发现嵌顿的疝块。新生儿肠梗阻多为肠道先天性狭窄或闭锁;2岁以下幼儿以肠套叠多见;儿童则以蛔虫肠梗阻多见。青壮年饱餐后做剧烈活动以肠扭转常见;老年人以肠癌或粪便阻塞多见;腹内复发癌或转移癌伴肠梗阻,大多是癌肿所致;如有心房纤颤心瓣膜病变,肠系膜可能出现血管栓塞所致的血管性肠梗阻。

因此肠梗阻诊断成立,除了对梗阻部位、病因诊断外,必须对病情进行分析,即对梗阻的程度和性质做出诊断,提出处理对策。病情诊断包括确定是完全性或部分性、机械性或动力性、单纯性或绞窄性肠梗阻。原则上动力性肠梗阻不需手术治疗,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更需急诊手术治疗。

疾病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梗阻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全身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均首先纠正梗阻带来的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①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②补充循环血量;③降低肠内张力;④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⑤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⑥手术处理肠绞窄。

(一)、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

(1)胃肠减压治疗:胃肠减压抽出积聚在梗阻上端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内张力,有利于改善肠壁血循环,减轻全身中毒症状,改善呼吸、循环功能。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于需要手术者也是一种良好的术前准备;

(2)液体治疗:重点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肠绞窄时因丢失大量血浆和血液,故在适当补液后应输全血或血浆;

(3)营养支持治疗:肠梗阻时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能进食,所以营养支持很重要。一般的外周静脉输液通常达不到营养支持的要求,可采用全胃肠外营养,也就是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身体所必需的营养液。肠梗阻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既可作为术前的准备,也可作为非手术治疗或术后不能及早进食的支持治疗。若肠梗阻解除和肠功能恢复,最好尽早口服。不能进正常饮食的病人,可进要素膳食;

(4) 抗生素治疗:肠梗阻时,在梗阻上端肠腔内细菌可迅速繁殖。肠梗阻病人应使用针对需氧和厌氧的抗生素。

(二)、肠梗阻的手术治疗:对绞窄性肠梗阻经短期术前准备,补足血容量,应尽早手术。但若伴有休克,则需待休克纠正或好转后手术比较安全。有时估计已有肠坏死存在,而休克又一时难以纠正,则一面抗休克,一面手术,将坏死肠段切除,休克才会缓解。

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原因,恢复肠道通畅,但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梗阻的原因、部位、性质、病程早晚以及全身状况来决定。如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式就很多,难易程度相差甚远,轻者仅需切断一条纤维束带,重者令术者难以操作,不得不被迫切除大量肠袢,或行短路吻合,或作肠造口减压术以求缓解梗阻症状,更有甚者因粘连过重未能施行任何其它操作而中止手术,可见要处理好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并非易事,需要在术前有完善的手术方案与良好的技术准备。

疾病预后 肠梗阻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虽然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肠梗阻死亡率仍较高,约为5%~10%;若再发生肠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应引起注意,患者应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治。有些肠梗阻在正确解除梗阻原因后可能获得彻底治愈。约90%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缓解,但其中50%可能会复发。

专家观点 (一)、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问题:

粘连性肠梗阻是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在肠梗阻中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占20%~63%。粘连性肠梗阻可发生于手术后任何时间,术后1年和10年内发生者分别占37.8%和4 0%,以腹部手术后尤其是下腹部、盆腔手术发生率高。组织受到损伤后,有一愈合过程,产生粘连是组织愈合机制的一部分,是一必然的过程,无这一过程组织将不能愈合,但过多或者粘着的范围或部位不当则将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正如软组织损伤后瘢痕过大、过多,将影响躯干肢体的正常功能一样,肠梗阻就是腹腔内粘连不当的表现。但是,并非所有的肠粘连必然会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有学者将肠粘连大致分为非梗阻性肠粘连和梗阻性肠粘连两大类,两者之间有时可互相转化,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理状态。非梗阻性肠粘连的病人,一般情况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甚至终身无需治疗。但在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情绪变化等诱因影响下,无症状的肠粘连可发展成为粘连性肠梗阻。多数病人在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就医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多次腹部隐痛、腹胀或呕吐,经休息、自行控制饮食后得到缓解的经历。促使肠粘连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的诱因中,暴饮暴食最为常见。过快、过量的进食,短时间内粘连近侧端肠腔内容量增加,不能顺利通过,而不洁的食物残渣,可使粘连段肠粘膜发生炎症性水肿,加重狭窄的程度。

以往,对粘连性肠梗阻采取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有争论,支持非手术治疗医生的理由是:一方面有90%不全性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可缓解,另一方面是尚无有效的防止再粘连方法,术后还会发生粘连,而粘连的面积可能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重。因此,主张先采取非手术治疗,待有绞窄或腹膜炎或症状不能缓解时,方采取手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策略致使有一部分病人待手术行肠切除时,肠管炎症较重,术后易有、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另有部分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有50%可能复发,反复发作可长达数年或10余年,发作越来越频繁,症状缓解期越来越短,饮食稍有不慎,即可引起发作,最终不得不手术,其间所发生医疗费用巨大,终日生活在“肠梗阻”的惶恐之中,生活质量极差,由于恐惧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其实,有时这部分病人腹腔内粘着的部分并不大,有的可能是肠管与原腹壁切口或大网膜或肠系膜粘着,手术操作非常简单。

因此,我们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时机问题看法是,一旦明确为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或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但有反复发作并需急诊治疗的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

(二)、术后再梗阻的预防:

肠梗阻术后再梗阻较为常见,国内外的外科医生们曾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效果均不满意。这些尝试包括术中往腹腔内倾倒抗粘连的药物,如肝素、糖皮质激素、NSAID、透明质酸钠等,均无效果,且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减少术后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只能是精细手术、彻底止血、关腹前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如前所述,腹腔内粘连是组织愈合的一种方式,有肠管浆膜面广泛受损时,应采用内排列方法使肠管有序粘连来预防再梗阻,而不是应用防粘连剂。我们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术后再梗阻患者,很多患者就是虽经历广泛粘连分离手术,但未行内排列术而再次发生梗阻。

(三)、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问题: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学术界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它是指腹部手术后早期(2周左右)发生的肠梗阻,但需排除因肠麻痹以及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机械因素造成梗阻,这类病人还有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腹腔炎症病史,梗阻原因是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但无绞窄的情况。

治疗这类肠梗阻病人时应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段,严密观察、耐心等待。这类病人如手术,不仅手术难度大,而且可能带来肠瘘、严重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的要点是:①胃肠减压,②维护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③肠外营养支持,④应用生长抑素,⑤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多数病人在治疗后2~4周症状逐渐消退。

(四)、出现肠梗阻症状后处理

肠梗阻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危害大,病情凶险,多数需急诊处理,因此患者不能延误诊断和治疗。由于肠梗阻的病因很多,如肠套叠、腹内腹外疝、肠扭转、肿瘤、炎性肠病、肠系膜血管病变以及假性肠梗阻等,这些不同原因所致的肠梗阻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均有其各自的特点,诊断和治疗也较复杂,因此,应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治。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63-1140

2. Evers BM. Small Intestine, Obstruction. In: Townsend CM Jr, et al.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Modern Surgical Practice. 17th ed. Philadelphia, Pa, 1336-1342

3.黎介寿. 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手术质量.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8): 450-452

4.黎介寿. 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7): 387-388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3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