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世界艾滋病日
防艾 年轻人不可忽略的事
最新的艾滋病疫情报告表明,2011年全国估计现存活的HIV感染者和病人中,通过性传播途径而被感染的已经超过6成。其中,学生群体的比例正在上升。
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日前出台的一份针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10个城市高校“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婚恋观总体健康,并呈现开放趋势。城市学生在婚前性行为和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很多。
·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图片精选
复旦大学的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小调查:第一次性行为发生时,男女双方谁应该准备并拿出“小套套”?结果发现:谁主动,谁尴尬。
在大学,防艾教育的推进并不是一件易事。
“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伦理困境:如果在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中推广避孕套的使用,是否就间接地在鼓励学生们的婚前性行为?明显,这和中国的传统伦理相悖。”
事实上,多数受访男生不仅不喜欢使用安全套,反而更希望女方能在发生性关系后自己采取措施避孕,如服用事后避孕药物等。
艾滋病离我们真的并不遥远。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预计达到78万人次,其中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道自己感染的事实。这些家庭和个人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个个残忍而痛苦的故事,拷问着社会的道德价值观、性取向、毒品和血液安全等诸多问题。
同样是2011年,一个新生的词汇“恐艾症”走入舆论的视野。对感染艾滋病群体性恐慌的背后,是中国当下艾滋病的现实:感染群体更加分散,感染渠道更加复杂。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第6次记录小雪一家的生活。
·对待艾滋病的态度是我们良心的标尺
1998年,20岁出头的晓雨交友不慎,沾染毒品。2007年,晓雨在家中突犯毒瘾被父母发现。第二次走进戒毒所后,她被查出感染HIV,而且CD4(人体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只有70,濒临死亡。经过父母的精心呵护,原本奄奄一息的晓雨焕发了新生命。今年5月,在生日当天,晓雨终于披上了梦寐以求的婚纱。
——艾滋女孩晓雨的妈妈:自己的女儿,不管她就没了,现在的科学越来越发达,说不定哪一天就攻破了难题。我就像农民一样,播下种子的那一天,就希望看到它发芽、开花、结果,然后又再次播种希望。
“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中,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就医歧视’都存在,不要说有一定难度的手术了,就连最普通不过的阑尾炎、外伤清创缝合、骨折复位这样的小手术,都经常遭遇软拒绝。”
“12·1世界艾滋病日”临近,艾滋病感染者这一特殊群体格外引人关注。连日来,记者对艾滋病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的一些医护人员以及一些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探寻艾滋病感染者看病难、手术难的症结所在。
综合医院为何拒绝为感染者做手术
定点医院讳莫如深为哪般
误解、歧视、恐惧结成可怕的网
光有“阳光医生”还远远不够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