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媒体艾滋病报道五大误区

发布日期:2014-11-24 18:51:57 浏览次数:1600

语言使用上的不恰当,也会造成对艾滋病的误解。艾滋病固然可怕,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引起公众兴趣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对“艾滋孤儿”的报道。“艾滋孤儿”这一称呼可以为这些孤儿争得更多的同情和救助,也许更能够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甚至在某些条件下方便有关单位为他们争取利益。但“艾滋孤儿”这个称呼其实对孤儿的成长并不利,“艾滋”标签是他们遭受社会歧视的根源,也是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和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对艾滋病的报道中应当避免一些知识性错误,如“死于艾滋病”,正确的是“由于艾滋病导致免疫力下降,死于各种机会性感染”。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如“艾滋孤儿”、“艾滋村”、“世纪瘟疫——艾滋病”、“艾滋灾难”、“世纪恶魔”等等。

误区之三: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随意透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真实身份

2003年12月1日,这一天是“世界艾滋病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吴仪来到北京地坛医院看望住院的艾滋病病人,鼓励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勇敢面对现实。

第二天,一份全国发行的报纸,将温总理与艾滋病病人亲切握手的大幅图片登在了头版,以此表达消除歧视、倡导关爱精神,鼓励全社会积极行动,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但是这个善意的举动,却深深地伤害了曾被温总理鼓起生活信心的艾滋病病人。他的亲友、同事和邻居们,通过广为传播的、未做任何技术处理的新闻图片,知道了他是一名艾滋病病人,从此远远地躲开了,他和他的家庭由此陷入了被人歧视的阴影。

报社是站在了新闻真实性的立场上披露事实,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因为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尚未完全消除,该事实无疑不利于艾滋病患者今后的生活,也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有关信息。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