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正向普通人群蔓延
男男同性恋为何容易传染艾滋病?对于高危人群怎样监控管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为什么住院手术前必须要抽血检测艾滋?11月30日,沈阳市艾滋病性病防控部门相关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答:2009年至2010年,主动来沈阳市疾控中心接受HIV检测的每年在千余人左右,阳性率占2%至4%,男女比例为14:1。近一两年来,经性传播的感染者首次超过经注射吸毒途径,成为导致艾滋病流行的第一位危险因素,也意味着艾滋病疫情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
答:男男性接触者已成为全市艾滋病高流行人群。根据疾控部门组织的专题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8岁,已婚的占17.6%,该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达91.3%,但每次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只占53.6%;同时该人群中约1/5还同时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男男性接触者在整个人群中属于最隐匿人群,活动场所主要为公园、酒吧、网络等。
答:对感染者每半年追踪一次,对已发病的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追踪随访并提供关怀。目前已在静脉吸毒人群、暗娼人群、男男性接触者人群以及孕产妇、青年学生等人群中设立了监测哨点。对“男同”群体,成立红丝带关爱中心,与民间志愿者展开合作。
答:医源性传播是艾滋病血液传播途径之一。血液传播是感染HIV最直接的途径,如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尤其是“窗口期”的血液(即献血者已被病毒感染,但还未出现抗体的阶段所献血液,不能被现有的检测手段查出);使用了被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包括注射器、针灸针、口腔科器械、妇产科的接生用具以及外科手术用的刀子、剪子、钳子等。另外,在做胃镜、肠镜、膀胱镜等介入检查和治疗时,都有感染艾滋病病毒及其他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术前四项检查可以帮助医生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切断医源性感染,不仅对住院病人,而且对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医务人员每年受锐器损伤的比例高达11%~24%,其中因锐器损伤而导致的感染中,艾滋病占3.2%。同时,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各种疾病的患者以及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时,遭受感染的几率会增大。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四项检查,如果发现阳性患者,可以警示医务人员格外注意。
相关阅读:
12月1日是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目前,辽宁省建立了包括艾滋病直报系统、性病监测系统、69个国家级艾滋病、丙肝监测哨点和各项专题调查等组成的艾滋病监测网络,建立了由省艾滋病确证中心、7个艾滋病抗体确证实验室、8个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和306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组成的艾滋病检测系统。另外,各级疾控中心成立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目前共有高干队员1100多人。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在一些高危人群集中的场所采取了适宜的形式,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力求切断经性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尤其是鼓励许多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其作用日益显现。
有鱼有肉,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10个人围坐一桌有说有笑,如果没有知情人“揭秘”,谁都不知道他们中有艾滋病感染者。在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辽宁省萤火虫关爱中心,走近一个特殊而神秘的群体——男男同性恋,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倾听来自他们心底的声音。
关爱中心在和平区一所民宅里,60平方米的空间被家具挤得满满的。如果不是墙上的牌匾提示,所有人会把这里当成邻家小屋。就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屋成了沈阳乃至辽宁的艾滋病感染者的娘家、心灵的港湾。当天下午2点半,本报记者作为惟一受邀请的媒体记者,来到了关爱中心。
推开房门,掌声响起,一排小伙个顶个帅气阳光,列队站齐。握手、拥抱,这两个曾被人误认为危险的行为在这里十分平常。或许是记者的主动、毫无芥蒂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大家打成一片,无话不谈,俨然老朋友一般熟络。记者注意到,60平方米小屋里挤了20多口人,女生只有7位,其余是清一色年轻小伙。在他们的脸上,有笑容,有阳光,有青春,也有自信。如果不是事前的知情人透露“秘密”,谁也想象不到,他们是群艾滋病感染者、是男男同性恋。
王虹(化名),是中心负责人,今年42岁,是位艾滋感染者。她长得白白净净,盘着发髻,逢人便笑,亲切自然。
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感染者,彼此间沟通很容易,大家很容易亲近,因此,自己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高中生,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虹姐”。她说:“荧火虫纯是草根组织,也叫关爱小组,主要是帮助那些感染者或者家人做心理辅导。人们总觉得艾滋病跟自己不挨边,当他们被确认为阳性时,人一下子变得恐慌、绝望,甚至想到死。找到我时,他们多数带来了遗嘱。”王虹说,关爱中心以前只针对感染者做辅导,现在的工作范围广了,但凡与艾滋病有关的话题都在搞,宣传、互助活动、甚至像今天的聚会。中心之所以取名萤火虫,意味着要发一分光,为需要的人驱赶心灵的黑暗。中心挂牌一年多,已经帮助数百名感染者走出了心理阴影,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勇气。
有人摘菜、有人搅馅、有人和面……嬉笑打闹中,饺子包了左一盘右一盘。虹姐说,这个群体里的人脆弱、敏感,心事常常无处倾诉,在萤火虫这里,大家互相帮助,常常是老带新,那些走过心理痛苦期的帮助刚发现的感染者,彼此间取暖,很快就顶过去了。
听着虹姐的话,小伙子丁楠(化名)频频点头。他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手术前,他查出艾滋病毒抗体阳性,当时,一想到年迈的父母,死的心都有,后来接触了萤火虫,难关很快度过去了。另外,他是幸运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不仅没嫌弃反而站在身边鼓励。这几天,丁楠得知身边有朋友查出来了阳性,遭到父母亲唾骂,正处在心里黑暗期,父母知道后,直催自己帮着联系朋友的父母,还说:“让我们劝劝他!”
下午5点钟,大家一起包完饺子。包括记者在内,二十多人分坐两桌,酒菜摆齐,热气腾腾的饺子一端上桌,筷子齐刷刷伸进盘子里,大家没有一丝一毫犹豫迟疑,动作就像事前训练了一样,看不出任何胆怯。饭桌上,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刘琳娜说出一番肺腑之言。她说:“与艾滋病感染者打交道至少十年了,但真正坐在一桌上吃饭还是头一回,应该说,以前,我心里还有芥蒂,但是,从现在开始没有了。”
刘琳娜的话让记者想起十年前第一次与艾滋病人握手的场景。那时,心里还有忐忑,回去还要第一时间洗手,而如今,大家已经能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啦。这就是进步!如同刘琳娜说的一样,艾滋病就是一种疾病,只要正确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就不会被感染。目前,包括医务人员在内,人们需要对艾滋病都有一个“脱敏”过程,如果对它了解了,就不会对艾滋病感染者产生歧视了。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两侧被裁掉的人物均是艾滋感染者。图片上3人均为健康人,从左至右排列依次是省红十字会的刘琳娜、金珊和记者)
今天,沈阳市卫生局、沈阳市疾控中心、沈阳市健康教育所等联合将围绕“情系红丝带”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开展大规模的户外宣传活动,举办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座谈会,男男性接触者座谈会,利用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内容将突出反歧视宣传,号召全社会关注受艾滋病影响人群。
记者从沈阳市疾控中心获悉,沈阳市艾滋病疫情呈现新特点:艾滋病的流行态势和全国的形势一致,仍呈上升趋势,上升的趋势有所减缓;较比吸毒等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位居首位的是以性传播为主,其中主要为男性同性传播,超过60%;报告病例仍以男性为主,年龄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检出渠道主要以医疗机构的就诊者为主,VCT检出人数明显增加。
——艾滋病监测/检测工作:通过开展对暗娼、同性恋、吸毒、性病门诊就诊者等高危人群、流动人口、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哨点监测工作,掌握沈阳艾滋病流行的高危人群,为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开展自愿咨询检测、临床相关检测、监管场所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尽早开展HIV阳性的关怀,做好阳性预防工作,减少二代传播。
——开展男男性接触者、暗娼人群、流动人口、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等高危人群干预工作。
——开展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管理治疗与关怀: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病人100%提供免费抗病毒药品,并及时对病人服药情况进行随访。
拿到那张HIV感染者的检测单,小J的心拔凉拔凉。他不愿不敢不想相信这是事实,但一切都是真的。未来会怎样,他不去想,其实,早在10多年前,他的未来就在一个下午被改变了。“悲剧早已注定……”那首歌,再次飘浮在他的耳畔。
小J是一名沈阳“艾滋爱心志愿者”。在艾滋病房内外,经常可见他的身影。20岁出头的他,表情深沉经历坎坷,左手腕上被香烟烫过的疤痕,透露着不能说的秘密。
形体纤细、走路无声、说话轻柔,举手投足间夹杂着兰花指般的舞台风,这就是小J与普通男孩不同的地方。小J的母亲是一名舞蹈演员,生下小J后甚至无法确定谁是孩子的父亲。剧团就是小J的家,具有舞蹈天赋的他很快被招进少儿舞蹈班,成为一名小明星。在他13岁那年,剧团赴南方巡演,偶然机会他结识了一位师哥。高大英俊的师哥处处关心呵护他,令从小缺乏父爱的小J受宠若惊。一个没有演出的下午,在剧场的更衣室,师哥强行与小J发生了关系。
“就那么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小J说,尽管演出归来后再也没见到那位师哥,但畸形的性取向就像一条毒蛇,缠绕着他青春期的欲望。从此,他只对男性感“性趣”。
演艺圈并不缺少英俊的“白马王子”。小J的身旁,常常会追随着一大帮男孩子,他们大多染着头发、扎着耳洞、嚼着口香糖。对此,粗心的母亲还常向人夸耀:“我儿子就是省心,一点不像其他男孩子打架、早恋惹人操心……”
她哪里知道,儿子小J已跟那些同性朋友们中的多人发生过性关系,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渐偏离正常的世界。年满18周岁后,为了赚大钱,小J脱离剧团只身赴南方打拼,成为酒吧、夜总会的“午夜牛郎”——其实,那是“男同圈”,在那个圈里,他不知道跟多少位“男同”发生过性关系,自愿接收数额不一的“小费”。
“太年轻了,钱挣得太容易了,从没想过采取防护措施。”小J回忆,正是在那种灯红酒绿的所谓“时尚生活”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艾滋病病毒侵害的对象。
人生转折出现在2008年的一天。那天,他在一场演出后突然腹痛,痛得满地打滚。同伴们把他送到一家大医院,经诊断是急性阑尾炎。切除阑尾本来是一个小手术,他以为自己不会有事。然而,术后次日,他被推入重症隔离监护室,医护人员个个戴着大口罩、眼镜,反复消毒他用过的每一件物品。
没多久,一张“HIV感染”的检测单送递到他手里。“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我才25岁呀!”小J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当时盯着艾滋病那三个字看了半个小时,还是以为大夫弄错了。然而,又做了一遍检测,结果是一样的!”
像所有HIV感染者一样,小J也彷徨、犹豫、绝望甚至寻过短见……历经坎坷,他渐渐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他向包括母亲在内的周围所有人隐瞒着。“母亲老了,她常打电话让我赶紧找对象结婚生子。但现在,我明白这是不可能的事了。因为我不想让别人再受害,我决定永远一个人生活下去。”小J平静地说。
小孩,要还是不要?这是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现实生活中,有人选择直接拒绝,有人选择等待医学突破,也有人选择冒险怀孕。刘玲(化名),29岁,妊娠三个月时,产前检查发现感染艾滋病。随后的7个月里,她每天都在祈祷,并坚信自己的宝宝一定是健康的!昨天,记者获得确切消息,刘玲剖宫产顺利生下女婴,马上接受阻断治疗的宝宝现在仍处在观察期,宝宝是否感染病毒,需要等到一年后确认。
刘玲一直有个心愿,30岁前一定要生孩子。去年底,她和丈夫决定要小孩儿。过程顺利,刘玲很快怀孕了,当时,她刚好28岁。小心翼翼地呵护腹中的宝宝,刘玲在喜悦和幸福中,等待着小生命的降临。产前检查不敢有丝毫怠慢,她把医生列出的检查单一一照做。其中,病毒四项检查发现刘玲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经一次又一次的确认检查,刘玲最终被确认是艾滋病感染者。同时,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艾滋妈妈”。
艾滋病为什么会落在自己身上?腹中的宝宝要还是不要?如果不要,根本没办法和家人、朋友交代,如何对待周围的异样眼光……此时,刘玲根本乐不起来,当初的喜悦和幸福全被恐惧和矛盾替代,不仅如此,她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宝宝,要还是不要。为了实现妈妈的梦想,刘玲七天七夜不睡,找国内知名专家咨询、查阅国外资料,希望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的艾滋病信息。
目前,国际上通过阻断干预,宝宝仍然有1%的感染率。作为医生,他们绝对不鼓励艾滋病感染者生小孩。用他们的话说,阻断干预措施做得再好,也不能100%保证宝宝不被感染。思前想后,刘玲决定引产。然而,就在她准备到医院做手术时,腹中一阵猛烈跳动。刘玲说,自己仿佛听到了宝宝在喊妈妈。立刻,她的心软下来,并决定,宁肯冒险也要把宝宝生下来,争取99%的健康希望。之后,她天天祈祷老天,并坚信自己的宝宝一定会健康!
今年10月初,刘玲来到沈阳市一三甲医院做剖宫产手术。医生戴着眼镜、两层手套、脚套,全副武装顺利地取出宝宝。昨天,记者与“艾滋妈妈”所在的管辖区疾控部门取得联系。据介绍,宝宝立即接受了阻断干预,目前仍处在观察期,真正排除是否感染艾滋,至少要在一年后再进行确认检测。
“艾滋妈妈”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艾滋病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连线辽宁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负责人卢春明,解读艾滋中性怀孕生子的危险几率等被普遍关注的知识。
卢:根据国际上做的流行病学调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这种小孩被感染的几率不完全一样。在没有任何阻断措施干预的前提下,几率在20-30%左右,经过阻断措施干预,阳性几率在5%-10%左右,危险大大降低。
卢:不管在怀孕过程中,宝宝有没有被感染,小孩生下来以后单纯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即使18个月之内全部都是艾滋病抗体阳性,这也不意味着宝宝一定被感染了,此时,宝宝的抗体是通过中性的抗体过来的,不过,通过对病毒核酸检测能够早期发现判定是否感染。截至目前,辽宁的艾滋妈妈要宝宝的情况并不多见,国内最多的是广西,但是,这确实是人们必须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卢:不管是否怀孕,首先,注意一定不要把它传染给别人,比如,记住使用安全套,第二、一定要定期监测病毒,第三个,要听专家意见,适时把艾滋病的阻断药物用上,其他的与平时一样。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