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新生儿皮下坏疽21例临床分析

发布日期:2014-10-14 05:34:09 浏览次数:1596

王勇(吉林省双辽市妇幼保健院吉林双辽1364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121-02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生的原因,并找出其引起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原因,规律性和可能性,达到诊断上的合理性。方法采取回顾与跟踪方式对2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患儿的诊断治愈后及护理上的若干问题。2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患者,其中男患12例,女患9例,平均年龄最小3天,最大28天,平均天数为15.5天,通过研究找出其发生疾病的原因和其规律性,治疗上的合理性。结果2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患儿通过治疗存活中高达90.57%,仅有2例由于来院晚,患败血症而死亡,在研究中发现由尿布不洁而致病占总发病率的33.33%,其次为枕细沙枕头引其发病为23.80%。通过调查统计找出其引发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主要原因,给预防此病打下了基础。结论在统计学中看到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主要发病原因及因素,大大提高了预防和治疗上有效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减少了新生儿发病的发病率确保了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皮下坏疽临床对策

新生儿皮下坏疽近几年来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卫生常识的认识提高,发病率明显下降,致病率也明显降低,但由于个别产妇的不重视仍有此病发生。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特殊的外科传染性急性皮肤病,其发病快而凶猛,也是新生儿皮肤感染常见病,虽不多发,但在临床经常可以见到,如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下面将笔者遇到的2例新生儿皮下坏疽分析讨论如下:重点讨论新生儿的出现特点诊断,治疗和护理中的几个问题,仅供临床上参考: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2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患儿,其中男婴12例,女婴9例,男女之比无意义,最小年龄3天,最大者为28天,平均15.5天。2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中有2例死亡,死亡率为9.53%,其中19例成活,治愈率为90.47%。

1.2临床症状及特征 患儿常以发热、哭闹、拒食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先昏睡,可发现背、臀、枕部、肩、腿及会阴处局部红肿,硬而略肿,指压时变白,其边缘不清楚,在数小时内即迅速蔓延,中央区变为暗红色,自硬变为软化。病灶部位化脓少见,以漂浮感为其主要体征。化验室报告,白细胞增高,如治疗不及时可患败血症。

2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中几个因素

2.1发病与年龄关系,以5天为一组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发病与年龄关系统计

从表1中看到15天以内组为最多发病16例,占总发病数的76.19%,其中死亡2例,死亡率占15天以内发病数的12.5%而15天以上发病最少仅5例,占总发病的23.8%,无1例死亡。

2.2发病与性别关系 21例中男患12例,女患9例,男女比例为4:3,男婴多于女婴,这是否与男婴活泼、好动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2.3发病与部位的关系新生儿皮下坏疽易发生的部位,见表2

表2 发病与部位关系统计表

从表2中看到,发病部位最多的为枕部位占总发病的33.33%,次之为腰臀部占28.57%,这与长久部位受压和皮肤常受摩擦及屎尿常浸渍的部位有关。

2.4发病与发病原因的关系 引起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外界因素较多,本文21例中可查到的原因,见表3。

表3 发病原因统计表

从发病原因统计中看到,由尿布不洁引起发病最多占总发病数的33.33%,次之为细沙枕占23.8%。尿布不洁,常期浸泡皮肤加之由尿布不洁而造成硬度增加,皮肤过度摩擦发病较高,细沙枕头和洗澡,可能为细沙枕较硬,局部受压,血循环不良加上摩擦有关,而石棉枕头发病低,也可证明这个问题。洗澡是讲究卫生的一种好方法,但新生儿在洗澡时水温过高,擦洗过力和所用的毛巾过硬,均可损坏皮肤,造成感染此病。

2.5死亡与并发症的关系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并发症多为支气管肺炎和败血症。这和细菌的数量、毒力的大小及炎症控制的早晚成正比。本组死亡2例,均死在败血症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2.6发病与病原体的关系 引起本病的病原体从目前报道和本文细菌培养(下面简称菌培)结果上看,仍为细菌感染所致,本文除2例未做菌培外,其他菌培见表4。

表4 细菌培养统计表(19例)

从统计中看出,以金葡萄菌、溶血链球菌感染为最著,分别占52.63%、26.31%,符合文献报道。

2.7发病时间与来院时治疗上的关系 发病时间与来院时间及治疗早与晚与成活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21例中以24小时发病即到医院治疗为一组进行统计。

表5 发病时间与来院时间及结果统计

在统计中看到,24小时发病即到院住院治疗无1例死亡,治愈率为100%,而晚到医院死亡率较高,早到医院治疗可降低其死亡率。

3讨论

综合材料分析,新生儿皮下坏疽发病急而凶猛,死亡率较高,国内文献报道死亡率占3%以上,其主要死在并发症上,如肺炎、败血症等。本文21例中死亡2例,死亡率约为9.52%,均死在败血症上,如及早做出诊断,及早来院治疗是可以降低其死亡率的,如表5中24小时发病即来院治疗者,成活率100%,否则死亡率高。对于新生儿皮下坏疽在治疗上应争分夺秒,如重患处理的及时、得力,均能挽救其生命,本文中48小时以后来院3例中,除1例死亡,2例获生,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3.1新生儿皮肤生理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特别是表皮的角化层发育不完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发达,细嫩而松弛,防御能力低,一旦感染可迅速扩散,新生儿皮肤间血管非常丰富,富有稠密的血管网,感染后易扩散,亦可致皮肤坏死及毒素的大量吸收。再有新生儿皮下脂肪层特别显著,而脂肪组织发育不完善,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及吞噬细胞功能低下,加之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易感染,不易局限,一旦感染,浸延迅速,易引起败血症。从表1中可以看出,天数越小发病率越高,随着天数增加发病率降低,在年龄分组里115天发病最著,占16例,占总发病数的76%,其中2例死亡。而15天以后发病率逐步下降,就足以说明皮肤机能的抗病能力低。天数增长,皮肤角质层也不断增长和基底膜的不断发育完善及抗病能力不断提高有关。

3.2诊断中的问题 对新生儿皮下坏疽,及早做出诊断,及早处理和治疗,是使病儿获生的先决条件,新生儿皮下坏疽的诊断并不难,如发现新生儿发烧加上局部皮肤潮红或暗红,界限不清,局部皮肤硬,指压病灶部变白色,有漂浮感或波动感加上末梢血象增高即可确诊。但应与新生儿尿布疹硬肿症及新生儿丹毒等相鉴别。尿布疹红而不肿,全身无因感染引起的中毒反应。硬肿症肿而不红,皮肤坚硬,也无感染引起的中毒现象。新生儿丹毒,其皮纹变粗,水肿而界限清楚,中央无漂浮感,以上这些均有助于鉴别。

4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4.1全身抗炎问题 一经确诊,立即给以全身抗炎治疗,在没做菌培和无条件做菌培的情况下,首选药物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较敏感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类、白霉素等,因革兰氐阳性球菌感染的机会较多,本文中除2例未做菌培外,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17例,占菌培率的89.47%,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仅2例,占菌培率的10.52%,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的8倍之多。要尽早做菌培,选致病菌极度敏感的药物,以达到有效、合理的治疗。在全身抗炎时,抗菌素要给足量,最好选用毒性小,反应少的抗菌素,按时间用药,最好投给二种抗菌素联合抗炎治疗。

4.2局部切开的问题 对新生儿以下坏疽早期切开的问题,临床上争议较大,就笔者临床治疗中体会,一经确诊,应立即局部切开或对口切开引流,不要等波动出现时再切开。切开时切口不易过大,最好选低位切口引流,原则是早切开,多切口,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同时,尽量要小切口,这样即可使局部减去张力,也能防止炎症扩散和毒素的吸引及皮肤大面积坏死,切口更换敷料时如脓汁减少,换药次数也要减少,以防止交叉感染。

4.3全身支持疗法和激素应用问题 全身支持疗法,主要是输给患儿少量新鲜血,必要时多次输入,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关于应用激素的问题,无败血症出现中毒症状不显时,尽量不用或少用,以免影响病人机体内的激素调节,引起内分泌调节的紊乱,造成不良后果。

5护理上的问题

护理人员除要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本病的危险性之外,更主要的是加强病儿的护理,杜绝患处受压,在更换敷料时,既要轻、要快,还要确保引流口的通畅。在换药时既要达到无菌操作,又要避免刺激皮肤的消毒剂。督促患儿家属勤换垫布,但避免垫物过硬,要协助患儿家属勤给患儿洗澡,但防止水温过高及擦力过大,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

一旦出现并发症,注意加强口腔护理,勤变动患儿的体位,协助患儿排痰,防止呼吸道梗阻,注意保温。更主要是护理时避免输液及输血反应及不必要检查,刺激患儿,这样都会加重并发症。

总之,对新生儿皮下坏疽早诊断、及早处理和治疗,加强护理,保证患儿早日康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