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镁匹林片可治疗镁过多症2
镁过多症治疗
随着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以及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关键因素被发现,很多有关阿司匹林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
其中两项最着名的研究就是分别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领域中进行的医师健康研究(PHS)和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的荟萃分析(ATC)。 PHS研究开启了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大门,PHS研究是第一项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进行的大型随机试验,共入选2071例年龄介于40~84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医师隔天服用325mg阿司匹林或安慰剂,预期随访8年。然而由于阿司匹林组患者获益显着,研究在第5年时就提前中止了。患者整体依从性超过80%,病死和病残的随访率几乎达到100%。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显着降低总心梗危险达44%(RR 0.56 5CI:0.45-0.70 P0.00001),对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均有显着益处。阿司匹林组患者的出血性卒中轻度升高但未达统计学显着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5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危险降低更明显(P=0.02)。任何胆固醇水平的患者均可受益,但胆固醇水平较低的患者获益最大。该研究结论性地证实了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显着降低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可用于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
ATC研究确定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ATC研究是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针对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所进行的一项权威性的大型荟萃分析。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中的益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减少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 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低1/6。这表明阿司匹林对大多数类型的血管闭塞事件风险增高患者均具有保护作用,包括那些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卒中、不稳定型或稳定型心绞痛、既往有心肌梗死、卒中或脑缺血、外周动脉疾病或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的绝对益处远远超出了发生致死性及严重非致死性出血的绝对风险。
本次分析表明,每日500~1500mg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比160~325 mg中等剂量及75~150mg小剂量更为有效(胃肠道毒性较大),每日剂量小于75mg时则疗效不甚确定。因此现有证据支持75~150mg/天的阿司匹林用于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应给予一个大约150~300mg的负荷剂量,以产生快速而完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既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了解仅限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益处所知甚少。但近5~10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各个环节都有干预作用,这表明阿司匹林不仅能抑制血栓形成,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早在1968年就被注意。上世纪80年代通过对自愿者的试验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有效治疗得到证实。几十年来,在加拿大、美国等不少动脉粥样硬化高发国家的许多试验和观察证明:在预防心血管病方面,大剂量阿司匹林并不比小剂量更有效。30~1300mg范围内的使用剂量的抗血栓形成效果是一样的,这就不必担心大剂量引起的损伤胃、肾的药物副作用。50岁以上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病人,有过短暂脑血管病(脑缺血)发作史者和有心绞痛史的病人,每日服20~40mg阿司匹林可预防脑血栓形成。
共3页: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脑动脉硬化症西医治疗方法 下一篇:脑动脉硬化症治疗措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