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肠炎每天喝杯酸奶图
上期提示:生活不规律,有虚寒性慢性胃炎,取田鸡1只,用小刀在腹部开一小口,去皮去内脏,洗干净后,取胡椒15粒放入腹腔内,加入姜、葱等佐料,蒸熟,每日1只,1个月为1个疗程。这样,可有效缓解疼痛。
朋友回家后,先做田鸡配胡椒来吃,才吃了两天,胃部的症状就减轻了一半,他于是照着我的几条食疗方轮流服用,服用半个月症状就完全消失了。他又坚持了半个月以行巩固,这胃病就算是完全治好了。
42.老拉肚子伤不起,每天喝喝酸奶吧
症状:肠易激综合征
老偏方:
①每天至少喝一杯酸奶,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②取白术、白芍、陈皮各15克,防风10克,上药加水煎煮10分钟,煎至约100毫升的药液,每日服用1剂,7天为一个疗程。
③取柴胡15克、炙甘草10克、枳实15克、白芍15克,上药加水煎煮10分钟,煎至约100毫升的药液,每日1剂,7天为一个疗程。
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里面有一个人,每当到了紧要关头,就会借口上厕所溜掉,是个经常被人取笑捉弄的角色。学医之后,我才知道动画片里的人物原来在现实生活中还真存在,有一种叫做“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就是如此,得这种病的人精神一紧张,肚子就容易不舒服,腹痛、腹胀,有想大便的冲动,且大便完毕后症状就会明显减轻,舒畅无比。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位满脸忧愁的患者。原来前两天他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业务谈判,失去了一个大订单。失败的原因,既不是他的方案有问题,也不是对方的要求太高,只是他在谈判时频发腹痛,连上了三次厕所,令对方很是不快,最终导致谈判泡汤!他觉得很奇怪,因为谈判前的一晚,他特别小心,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为什么一到谈判时间就恰好肠胃炎发作呢?更奇怪的是,等谈判结束,客人离开了,他的肚子就恢复了正常,再没有便意了。
我和这位患者聊了一会儿,得知他这种情况其实有很长时间了,往往在心情紧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肚子不舒服要去厕所,而且拉出来的大便也不正常,要么很硬,要么是稀水样的,有时候还能看到大便上有白色的像鼻涕样的黏液。等拉完大便,肚子的不适马上就会消失了。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肚子里面有什么毒素,所以才需要经常大便,他希望我能给他调理调理,彻底把肚里的毒素给排干净。
得知了患者的情况,我心里大概有数了。这位患者的问题,应该就是“肠易激综合征”,又称为“过敏性肠炎”。一般的肠道疾患,通常是因为肠道发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但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肠道其实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是功能却不正常,也就是说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国际上一般认为如果患者在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并具有以下3项中2项,就可以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了:1.大便后症状缓解;2.大便频率的改变(≤3次/周或3.大便性状的改变(指大便呈块状,或很硬,或很松散,或稀水便,或有黏液)。显然,这位患者是完全符合这个诊断标准的。
患者听我说出这个病名,有些诧异,问我这个过敏性肠炎,是不是和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一样?我告诉他听起来很像,但实际上可真不一样,过敏性肠炎要复杂得多,直到现在还搞不清具体的病因,但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导致支配管理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是重要的机制,这位患者之所以会在谈判过程中出现频繁腹泻,就是这个原理。
患者听我解释完,脸上的忧愁更甚了,问我他是不是目前还没希望治好。我安慰他不必紧张,虽然病因并非十分清楚,但治疗的方法还是有不少的。比如最简单的招数就是每天喝一杯酸奶,持续一个月。这是因为近年来研究发现,得这个病的患者肠道一般都存在着肠道益生菌减少的现象,原因可能是胃肠功能紊乱,频繁腹泻导致大量益生菌被排出,而细菌又过度生长而抑制了益生菌的数量,最终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在给患者补充益生菌后,往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反复出现的腹痛、腹泻等症状。而酸奶中富含大量益生菌,因此正好适用。
43.久坐引起便秘,用胖大海泡茶喝巧治好
症状:久坐引起的便秘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胖大海2~3枚,配黄芪10克,一并泡水当茶喝,可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②配合腹式呼吸按摩法,每隔1至2小时进行1次,每次实施3~5分钟。
徐先生是电台的DJ,一次他因为脖子痛来找我看病,我给他处理好后,徐先生非常高兴,又顺便向我咨询便秘的问题。他说自己一上班就屁股离不开椅子,一直坐着主持节目,话说多了,咽喉经常不舒服,而且还有大便不畅的毛病,经常会几天都不通一次大便,而且排便时也很吃力。两天前他排过一次便,到现在都还没有便意,问我有什么好办法。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告诉他这种便秘应该是跟他的职业习惯有关,也就是久坐引起的便秘。中医有句名言叫做“久坐伤气”,肠道气虚,推动无力,自然就会引起大便不畅,便秘了。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久坐工作,又缺乏运动的人,腹部肌肉力量不强,且肠道动力也会下降,两个因素加起来,就容易产生便秘了。
下期介绍:疲劳过度,身体老盗汗,用米汤送服桑叶末,效果不错。
朱晓平 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本报省内独家连载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