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杆菌性胃肠炎症状
由于5种不同类型的大肠埃希杆菌各菌型间的毒力、侵袭情况不同及机体抵抗力的差异,临床表现亦不一致。
一类是细菌只附着于肠黏膜上生长繁殖并产生肠毒素,通过活化肠壁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当胞内环磷腺苷(cAMP)水平升高时,可促进小肠肠液分泌亢进(LT),而ST毒素引起的肠液分泌亢进是环化鸟苷(cGMP)介导。同时肠毒素亦能损伤周围血管的上皮,引起腹泻,排出大量水样便(临床上类似霍乱样疾病)。另一类型是细菌能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繁殖并能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一种网状液体溢出物流进肠腔,最后上皮细胞破裂,导致肠黏膜坏死和产生溃疡,大便则带脓血(临床类似痢疾样疾病)。主要病变以回肠为主。
1.潜伏期? 短者仅数小时,大肠埃希杆菌性食物中毒,可在2h内出现呕吐、腹泻。一般潜伏期为1~3天。
2.临床表现
(1)轻型:一般不发热,以食欲减退、腹泻为主要表现。每天大便3~6次不等,常呈黄色或绿色消化不良样稀便,多呈混有少量泡沫的稀汤样便,并伴有腹胀、腹痛及恶心。
(2)中型:可有低热,除具有轻型症状外并有恶心呕吐,腹泻次数较频,多呈水样便,可有轻度脱水及酸中毒症状。
(3)重型:体温呈不规则热型,38~40℃持续数天,每天腹泻10~20次,常为黄绿色水样便,混有少量黏液,可有腥臭味,亦见有牛奶色或米汤样便,与霍乱基本相似,多有恶心呕吐,婴幼儿常出现惊厥。由于大量吐泻呈现明显脱水和酸中毒症状,可出现急性肾衰。在孟加拉国ETEG腹泻幼儿中约有30%出现中等或严重脱水,成人病例中严重脱水者更多,常不能与霍乱区别,若治疗不及时,婴幼儿患者可在数天内死亡。EIEC腹泻与急性菌痢相似。EHEC感染症的主要症状,是血便和剧烈的腹痛。EAEC引起的腹泻呈持续性(>14天),有血性便,并有发热(38℃)和呕吐等症状。
3.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1)脱水:根据体内失水程度可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脱水眼窝稍凹陷,脉搏尚属正常;中度脱水除眼窝、前囟凹陷外,伴有皮肤缺乏弹性,易抓起,皮肤恢复时间为2~5s,指纹皱瘪,脉细数;重度脱水者发绀,皮肤抓起不易恢复,血压下降,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肌肉痉挛,脉微弱,出现尿少或尿闭。
(2)酸中毒:呼吸明显加深,CO2结合力在18mmol/L以下,口唇呈樱桃红色,呼吸中常有酮味,重症者出现烦躁、嗜睡、昏迷、惊厥,甚至休克。CO2结合力在11.25mmol/L以下。
(3)低钾血症:经补液治疗后,血液浓缩现象得到纠正,尿量增加,加速血钾的排泄,同时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时需将钾移入细胞内,促使血清钾降低而出现缺钾症状。明显的低血钾症状多在腹泻1周后出现,严重者出现软瘫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昏迷,可危及生命。
(4)低钙血症:常发生在输血或纠正酸中毒后。患儿出现哭闹不安、四肢肌肉紧张、手足抽搐、惊厥和腱反射亢进。
1.治疗原则? 急性肠炎自愈倾向颇强,其基本治疗方针是补液和对症处理。老年和婴幼儿患者,以及有基础疾患和重症患者应给予抗生素,以改善临床症状和缩短排菌期。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体外敏感试验往往与临床疗效不一致。除非必须经静脉补液者,通常以口服补液为好,WHO推荐的葡萄糖电解质口服液为每升茶水或开水中含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蔗糖40g或米粉30g也可)。
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轻症仅对症处理即可,怀疑有菌血症及重症病例可给予诺氟沙星多黏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ETEC处理主要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对上述药物耐药者可用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一般在腹泻原因不明时可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2.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婴儿首先减少哺乳量,给口服葡萄糖液及生理盐水,儿童及成人给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等。
(2)体液疗法:按患者脱水的性质及程度,补充电解质溶液及葡萄糖溶液。目前推广应用一种葡萄糖、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的补液袋甚方便。婴幼儿第1天补液量按脱水程度每天给予100~200ml/kg。在补液中随时观察患儿眼窝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度及尿量多少来调节含钠溶液的比例及输液量。有酸中毒者按CO2结合力情况给予5%碳酸氢钠液及时纠正酸中毒。对病期长或营养不良婴幼儿,可适量给予输血浆(25~50ml/次),每周2次。
(3)中医中药治疗:针灸取合谷、足三里、大肠俞及止泻穴。推拿、捏脊止泻。按辨证施治采用中药方,脾虚泻者用益气健脾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属实热泻者用清热利湿方剂:葛根苓连汤加减。
(4)抗菌治疗:选用较敏感药物足量连用5天。常用药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新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B、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呋喃唑酮等。有肾损害者用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时要谨慎。
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对患儿应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皮肤感染。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