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放射性肠炎的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13 01:18:24 浏览次数:1595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道和肠粘连等。临床上急性期症状一般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1~2周内,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出粘液或血样便等;急性期的症状迁延不愈或放疗结束6个月至数年后始有显著症状者,均提示病变延续,终将发展引起纤维化或狭窄,主要表现包括,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血样腹泻伴消瘦乏力贫血,以及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南京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李幼生

我科在黎介寿院士的领导下,在放射性肠炎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造福了全国各地的患者。一个月来收治5例放射性肠炎的病人,以下是近期收治的一例放射性肠炎的典型病例。

患者周**,女,53岁,因“放疗后腹痛伴便血8月,加重3月”入院。患者2008年11月因宫颈癌IIIb期入滁州市医院行放射治疗(内照射5次,外照射27次,总计60Gy),放疗后半月出现持续性上腹疼痛,解痉治疗可缓解,伴黏液样稀便4-7次/日,无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小便正常;2009年01月初放疗结束,续行紫杉醇化疗1次,01月10日始出现便中带血,排便不规律3-6次/日,腹痛加重伴腹胀,外院小肠镜检查提示:急性肠炎样改变,予吗啡止痛、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等治疗,效果不佳;4月初出现间歇性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伴暗红色血便100-200ml/2-3日,腹痛加重伴腹胀,进食后恶心伴呕吐,外院腹部CT检查示:肠腔积气积液,盆腔包快、结构不清,符合放射性肠炎、不全性肠梗阻改变,予禁食、胃肠减压、止痛、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不明显。2009-07-21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门诊以“放射性肠炎”收住入科。病程中患者腹痛持续,禁食中,肛门无排气、偶见血便,小便正常,半年来体重下降15Kg。

入院极度营养不良。CT检查示:肠梗阻,右肾积水;PET/CT检查示:1、宫颈癌治疗后,盆腔内局限性FDG代谢增高,不排除恶性病变可能,2、乙状结肠及直肠壁水肿,肠梗阻,3、右肾积水、左额叶软化灶。

患者入院后完善常规检查,符合“放射性肠炎、不全性肠梗阻”诊断,尚不排除肿瘤复发可能,予止痛、止血、生长抑素、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好转,但腹痛、血便持续,有手术适应症,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09-07-29全麻下行“全结肠及末端回肠切除术+回肠造口术+腹腔冲洗引流术”,术中见肠壁水肿质脆,颜色苍白;末端回肠粘连成团,呈缺血性改变,高度水肿僵硬,颜色苍白无法分离;横结肠、降结肠及直肠颜色苍白、质硬如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肠管几乎横断,肠管外形成3cm*3cm大小黄色炎性组织。术后继续营养支持,恢复良好,于2009-08-10出院。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