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真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的病因

发布日期:2014-11-22 01:38:11 浏览次数:1595

真菌性肠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于肠黏膜引起炎症而致病。而有些病例先有口腔念珠菌感染。肛门周围可见黄白色伪膜,大便及伪膜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真菌孢子和假菌丝。

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

①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质体,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

②真菌性肠火炎还可继发于消化道某些疾病,如痢疾肠梗阻、食管脓肿等。由于这些疾病破坏了肠道粘膜的完整性,给真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也是真菌性肠炎的引发原因。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肠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和血便为主,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而腹泻常不典型,也缺乏念珠菌肠炎的迁延性经过,侵犯血管后易发展为播散性曲菌病。

3.毛霉菌肠炎

因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所致,好发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患者。其特点是血管栓塞后引起黏膜溃疡甚至穿孔的表现,多伴有胃的感染和胃溃疡。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4.组织胞浆菌肠炎

具有地方流行性,多见于艾滋病患者或儿童,因吸入或摄入来自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所致。临床经过酷似局限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起病缓慢,有发热、消化不良、腹泻、黑便、腹痛,有时呕吐。常伴有肺部感染灶,但以肠炎为主要表现。

5.副球孢子菌肠炎

继发于肺部感染灶或经血行播散而感染。主要见于巴西中部高原,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较易患此病。病变多在回盲部,引起有脓肿形成的溃疡性肉芽肿。病原菌可通过淋巴播散至局部淋巴结、肝、脾。主要症状是腹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腹泻、呕吐,往往由于出现腹腔积液和腹腔淋巴结肿大而易误诊为结核或肿瘤。

6.地丝菌肠炎

地丝菌和念珠菌相似,是一种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地丝菌肠炎多见于有免疫缺陷的慢性病患者和应用免疫抑制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者。症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黏液便,与痢疾相似,但脓血便中可查到大量地丝菌和长方形关节孢子。患者多伴有口腔地丝菌病,类似鹅口疮。

真菌性肠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临床病例多数被漏诊或误诊,一是由于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缺乏特征性表现,少数甚至无明显腹泻,如曲菌肠炎;二是由于实验室检查中具确诊意义的项目不多,有些项目又难以推广应用。因此,真菌性肠炎的诊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如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等手段作综合分析。

1.临床诊断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具有地方流行性,患者多为流行区居民或曾去流行区旅行。

2.病原学诊断包括真菌形态学检查和真菌培养。若粪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并排除污染因素可确诊为真菌性肠炎。仅有少量孢子则可能为正常带菌,意义不大。

3.病理学诊断通过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仍不能确诊的患者,肠镜活检是最后手段。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这里的止泻药常指抑制肠蠕动的“易蒙停”一类的止泻药,吸附类的止泻药“思密达”这类的药还是可以适量使用的)。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静脉补液: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原则上损失多少补多少,遵循“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钾”的方针。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失水者和静脉补液后病情已有改善者。

3.抗真菌治疗首选制霉菌素口服。重症或口服有困难者选用氟康唑或二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