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脑瘫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06 19:32:49 浏览次数:1600

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脑实质损害,从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患儿表现为智力不足及听觉、视觉、触觉、语言功能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等表现。严重者伴有癫痫、肢体抽搐

二、小儿脑瘫病因。主要是因为先天后天因素导致大脑运动功能失灵造成的。

1、先天性原因。大多是由先天原因造成的,主要是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以及分娩时困难,引起胎儿窒息内出血,出生后不呼吸,脑缺氧时间较长所致。

2、后天性原因。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外伤等导致脑缺氧引起的的后遗症。

1、脑部中枢脑神经的损害,是指脊髓前角细胞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这有区别于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

2、发育性损害,是指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这有区别于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引起肢体运动障碍。

3、非进行性损伤,即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区别于脑炎脑瘤等疾病,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先天性疾病,与脑瘫也是难鉴别的。

1、早期阶段:.开始1—6个月为第一阶段,患儿常表现为肌肉无力,抬头困难,坐不住,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手指及大腿等各关节都过度背届,当然也站不稳,患儿表现得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

2.半年到两年为第二阶段。患儿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抬头、翻身、坐立困难。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

1)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2)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涎等表现。

3)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4)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4、根据运动障碍涉及部位的临床分型。单肢瘫:单个肢体受累;偏瘫:一侧肢体及躯干受累;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四肢瘫:四肢及躯干均受累;双瘫:四肢均受累,双上肢及躯干较轻,双下肢受累较重。

五、小儿脑瘫诊断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辅助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1、一般检查。一般体检以外,应注重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及具体神经系统检查,并结合病史而有所侧重。

3、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健侧移位。B超断层显像能看到占位病变位置的大小。

4、CT、MRI扫描:可扫描出各层次具体的内部结构和脑组织的不同图像,有病变处密度增高。

6、脑电图检查:对幕上肿瘤的定位阳性率高,病变区皮层出现慢波。

早诊断、早治疗、早训练,是小儿脑瘫治疗的关键。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医学治疗。包括手术、矫形器、光电声疗法、.语言交流训练等。其中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医生创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广。因为大脑皮质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不能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某些神经纤维是造成肌张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术就是运用现代电生理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寻找出并切除这些神经纤维,令过分活跃的反射弧回复稳定,改善痉挛。成功率大约在 50-80%。手术后还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肌力平衡协调训练。该手术的适应症是年龄 5-7岁,单纯性痉挛性脑瘫,智力基本正常,肌张力 3 级以上,有一定的控制运动能力,同时没有肌张力低下、手足徐动、共济失调、肌肉挛缩等情况。目前在北京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

目前认为小儿脑瘫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如头部控制的小儿脑瘫康复训练、躯干和下肢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等;恢复期治疗对于脑瘫患者来讲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肢体麻木障碍、改善肌张力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并逐渐恢复部分肢体运动。尤其是在恢复肢体运动障碍方面更为显得突出。

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偏瘫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在对脑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4、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有关药物: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服药除了要注意时间、次数外,尚须注意方法。在明确诊断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用药。症状往往是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随便用药会掩盖症状,造成诊断困难,甚至误诊。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