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

发布日期:2014-11-10 17:32:56 浏览次数:1595

1.胃肠道动力紊乱 IBS患者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周期明显缩短,空肠出现较多离散的丛集收缩波,且腹痛发作者中68%与之有关。这些变化在应激和睡眠中更为明显。另外,腹泻型IBS患者小肠、结肠转运时间增快,而便秘型患者则明显减慢。上述变化与IBS的症状关系尚不明确。

2.内脏感觉异常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也是IBS的生物学标志之一。研究发现IBS患者多数具有对管腔(直肠)扩张感觉过敏的临床特征,其平均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提示脊髓水平对内脏感觉信号处理的异常。

3.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它在IBS症状的诱发、加重和持续化中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因素对IBS的影响可表现为:对胃肠生理的作用,对疾病的体验、疾病行为和疾病后果的影响,对行为干预指征的影响。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在IBS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发生率。胃肠门诊中相当部分患者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

4.肠道感染 部分IBS患者在发病前有肠道感染史,在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炎患者中20%~25%在急性感染后发生肠功能紊乱,有10%可发展为感染后IBS。肠道感染可对肠黏膜上皮屏障和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导致肠功能紊乱,诱发IBS。肥大细胞是肠道黏膜组织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肠道炎症时,肥大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而脱颗粒,其介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或分泌细胞,也可能首先兴奋其周围的神经细胞,再由后者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5.其他 部分IBS患者的症状与食物有关,可加重其症状。食物中的纤维发酵可能是过多气体产生的原因。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也是产生症状的原因之一。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胃肠动力紊乱和内脏感觉异常。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清,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可引起IBS。另外心理社会因素与IBS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因此,IBS可能是由于某些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

1.症状 IBS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并迁延,但患者全身情况基本不受影响。其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症状皆可见于器质性胃肠病。典型症状为与排便异常(形状/次数)相关的腹痛、腹胀。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主导型;便秘主导型;腹泻便秘交替型。精神、饮食、寒冷等因素可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

(1)腹痛:是IBS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程度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极少于睡眠中发作。

(2)腹泻:①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但无血液,镜检大致正常;②禁食72h后症状消失;③夜间不出现,有别于器质性疾患;④约1/4患者可因进食诱发;⑤不少患者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持续存在,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4)腹胀: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腹围一般并不增大。

(5)非结肠源性症状和胃肠外症状:近半数患者有胃灼热早饱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疲乏背痛头痛心悸、呼吸不畅、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多疑、敌意等。

2.体征 通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有多汗、脉快、血压高等自主神经失调表现。有时可于腹部触及乙状结肠曲或痛性肠襻。行乙状结肠镜检时极易感到腹痛,对注气反应敏感。以上现象对诊断有提示性。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罗马Ⅱ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①腹部不适或腹痛在排便后缓解;②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③腹部不适或腹痛发生伴有大便性状的改变。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