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妨试试热敷疗法
本期嘉宾:辛艳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科医师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具有哪些典型症状,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中医院脾胃科医师辛艳。
今年50岁的李先生患腹痛腹泻二十多年,早些年喜欢吃一些生冷油腻的食物,之后常出现每天大便两三次的情况。尤其是饮食不当或心情不好时,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近几年,李先生还出现了腰骶部酸困、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后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近日,李先生无意间听说了中医外治疗法,便来到省中医院消化门诊就诊,苏娟萍主任诊断为泄泻(脾肾阳虚)。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苏主任采用中药温熨疗法治疗,选用附子、补骨脂、干姜、丁香、肉桂、乌药、细辛、五倍子、甘草等,与200克粗盐混匀加水,于铛锅内同炒极热,趁热放于棉布袋里,将热盐包热敷神阙、天枢、气海、关元四穴,让盐包紧贴以上四穴,凉了再炒热,敷于腰骶部的脾俞、肾俞、大肠俞,待凉取下,一天一次。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多年困扰李先生的腹泻治好了。
中青年是高发人群
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根据临床特点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
腹泻型:进食刚开始或结束时出现突发性腹泻。夜间腹泻很少,常有疼痛、腹胀和直肠紧迫感,也可出现大便失禁等情况。
便秘型:伴有周期性便秘与较频繁的正常大便交替,大便常有白色黏液,疼痛呈绞榨样,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
利用温热作用治疗
熨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用布包裹炒热的药物或用特制的熨引器,热熨人体的某些部位,实际上类似现代临床上的热敷疗法。主要是利用温热作用,达到温通筋络、温运脾胃、理气止痛等功效,可主治风寒痹痛、虚寒性胃痛泄泻、小儿消化不良、风寒感冒、寒性闭经等病症。
若用药物熨,则可根据病症选择不同药物,如炒盐熨腹可治腹痛,炒葱熨可治跌打损伤。使用时,必须掌握好温度,太烫时要加棉布套,避免烫伤。此外,一些温热性疾患及肿瘤、急性炎症、结核病等均不宜用。病重时,也只宜作辅助治疗。
神阙: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能收降浊气,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气海: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肓之募穴,能升发阳气,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关元:位于脐下三寸处,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天枢:脐中旁开两寸。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是腹部要穴。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脾之背俞穴,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肾之背俞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本报记者杨帆通讯员高霞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