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

发布日期:2014-11-10 01:09:08 浏览次数:1605

新生儿和婴儿尿路感染的治疗:婴儿尿路感染易招致肾损害,此可能与正在发育成长的肾脏对肾盂肾炎性损害较成人敏感有关。在治疗新生儿尿路感染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新生儿尿路感染往往属于血源性,是全身感染败血症的一部分。

3.在新生儿第1周常存在重度膀胱输尿管逆流,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善或消失。

4.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或肾功能尚未发育健全的婴儿,调节体液及电解质平衡及代谢变化的能力较差,并易因药物引起肾损害,因此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其副作用。

5.新生儿之尿路感染,临床上以非特异症状为主,主要是发热、惊厥、烦躁、呕吐厌食腹胀便秘麻痹肠梗阻,肤色苍白或青紫,呼吸不规则,体重不增加等,有时出现黄疸。这些都是全身性毒血症的表现。Bergstrom等报道新生儿有1.4%存在尿路感染。目前多主张先用灭菌塑料袋收集尿标本,若培养阳性,则进一步做耻骨上穿刺尿以证实诊断。

在治疗上,氨苄西林类及头孢菌素类均可选用,一般10天为1个疗程。菌尿反复出现,则一年内用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再发。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不宜使用。如发现有重度膀胱输尿管逆流或尿路梗阻存在,易发展成梗阻性肾病,应定期复查观察,必要时采取手术矫正。

对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的新生儿,应予以广谱抗生素治疗,直到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有效单个药为止。同时须注意有无尿路畸形等异常。

1.药物治疗在做完尿培养后应即刻静脉给予抗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及氨基糖苷类是最常用的。

氨苄西林(ampicillin)每天75~100mg/kg,分2次静脉注射,亦可用头孢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二、第三代对大多数致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均有效。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患儿静脉抗生素治疗时间通常是10~14天,需随访尿培养,24h后尿培养转阴,表示所用药物有效,否则应按尿培养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如果怀疑有脑膜炎者应考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用药应持续7~10天。

2.尿路梗阻治疗由于抗生素能随尿流到达感染处,早期抗感染治疗对大多数患儿有效。患急性肾盂肾炎新生儿,抗感染治疗72h后热不退,应怀疑有潜在梗阻的可能。已知有尿路梗阻的新生儿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必要时应行经皮肾造术;对严重或有肾功能不全的泌尿系统感染新生儿,暂时性排尿措施亦有助于稳定病情。

3.有尿路畸形等异常时泌尿系统感染的新生儿,若怀疑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尿路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可能,在急性感染控制后,应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氨苄西林每天12.5mg/kg),直至放射影像检查排除上述疾病可能。

新生儿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后,经合理抗感染治疗,大多能迅速恢复。定期随访也十分重要。反复发作者可损害肾功能,特别对伴有先天性尿路畸形或尿路梗阻者,如未及时矫治,预后不良。

(1)尿液采集:新生儿尿培养尿标本采集的常用方法有集尿袋和导尿法。集尿袋法是在外阴清洗、消毒(1∶1000苯扎溴铵)后,用清洁塑料袋固定在外阴部留尿,但若30min未留到尿液需再次消毒。导尿法简单宜行,并能提供可靠的培养结果,特别是在弃除最初2~3ml可能被污染的尿液后。耻骨上穿刺取尿是尿培养尿标本的金标准,临床上较少应用。方法为患儿取平卧位,在膀胱充盈状态下,常规消毒皮肤,在耻骨联合上一横指宽腹中线处穿刺,抽取1~2ml尿送培养即可,有经验者可以安全操作,很少发生出血、感染和肠穿孔

(2)尿液常规检查:尿液沉淀后沉渣镜检,如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或不离心尿标本的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即应考虑为泌尿系感染。如尿中有管型尤其颗粒管型,提示肾实质已受损。

2.尿液直接涂片找菌混匀的新鲜尿,若在油镜下每个视野能找到1个以上细菌,表明尿内细菌在10万/ml以上,有诊断意义。

3.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方法是用耻骨上膀胱穿刺术采取尿标本,尿液采取后立即做细菌培养,若有细菌生长即可诊断。同时必须做菌落计数。菌落计数105/ml示感染,可确诊,104~105/ml为可疑,104/ml多系污染。尿液培养的同时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治疗。

4.其他检查对新鲜尿标本进行床边试验有助于诊断:脓尿(男孩10个白细胞/l,女孩50个白细胞/l)有较好的阴性预测价值,亚硝酸盐还原试验有较好的阳性预测价值。若亚硝酸盐试验、白细胞酯酶过筛试验及清洁尿液的显微镜检查均为阴性结果,可以完全除外尿路感染。因为在新生儿常合并败血症或脑膜炎,全面的检查包括血培养及脑脊液检查是必要的。

如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时,应做进一步检查,包括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膀胱尿路造影、超声波、肾扫描、肾图等,以了解有无畸形或功能异常。

放射影像学检查:在婴儿和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约有30%存在泌尿系统的解剖异常。当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确立并治疗后,应用放射影像学的方法排除潜在解剖结构异常十分重要。放射影像学检查通常在感染后2~4周进行,常用放射影像学检查包括泌尿系统的超声波检查和排泄性膀胱输尿管造影(voiding cystoureterogram,VCUG),必要时可行肾CT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应该注意的是在行VCUG检查前,尿标本检查必须无菌和维持预防性抗生素治疗。VCUG在发现解剖异常及膀胱输尿管反流分级上有很重要的作用。

99mTc-DMSA(二硫基丁二酸)肾静态显像检查,若显示DMSA放射性分布异常,有助于新生儿特别是已预防性抗感染治疗的新生儿上泌尿道感染的诊断。

应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颅内感染等相鉴别,须注意上述疾病可发生血行播散,造成泌尿系感染。依赖对本症的高度警惕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确诊。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