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证候:下肢胫足红肿锨热,痛如火燎,表面光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本证以下肢胫足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①病机:脚湿气或小腿溃疡日久酿湿生热,湿热化火,火壅脉络,湿热薰蒸肌肉,血肉腐败,故见上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化火之证。脚湿气感染而致屡次复发,日久形成大脚风(象皮腿),开始一年发1~2次,渐渐发作频繁,可数周侵犯一次。
证候:多发于初生儿,脐腹部红肿,向外游走遍体,疼痛xin热,可发生坏疽,烦躁神昏,哭闹不止,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
辨析:①辨证:以从脐部始,全身红肿,指纹透关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新生儿脐部创伤,热毒内攻所致,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为热毒内攻之象,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败血症而死亡。
证候: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便秘溲赤,舌红绛,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症以红肿蔓延、舌红绛、脉洪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毒邪炽盛,壅于脉络,甚则内陷,故见上证。舌红绛,脉洪数为毒热内攻之象。
1.发病急剧,皮损发生前常有倦怠、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可发生惊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2万或更高。
2.皮损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为局部暂时性充血红斑,继而发生轻度鳞屑而愈,重者红斑迅速向四周蔓延,皮损发热鲜红,边界清楚,边缘轻度隆起,中央肿胀轻度消退,一些患者的皮损上可形成水疱或大疱。若感染深达皮下组织,可发生不规则出血性坏死,境界清楚,上覆坏死黑色焦痂,四周绕以红晕,称之为坏疽性丹毒。
3.丹毒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颜面、下肢最常见,颜面丹毒一般从靠近鼻或耳垂前的颊部开始,并可向上蔓延至头皮,严重者头面肿胀变形;下肢丹毒易发于小腿,亦可向上延及大腿,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作痛。婴儿易发于腹部。
4.手术、创伤感染是本病的诱因,如鼻腔、口腔、外耳道感染,手足癣,破裂、溃疡常为头面部和下肢丹毒的主要原因,也有的患者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5.全身症状和皮疹一般于4~5日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感染较重的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尤其是婴儿、年老体弱的患者易转为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一些患者常在原部位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次复发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尤以小腿、面部多见,称之为慢性复发性丹毒。
本病发病部位,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局部皮肤呈鲜红色,稍突出皮肤表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红肿向四周蔓延,可从一侧颊部扩展到另一侧,或可在附近出现新的红斑再与原病损相连,且中央红色消退、脱屑,呈棕黄色。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水肿程度视发病部位而不同,如眼眶部肿胀最明显。同时,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久,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1.类丹毒:常发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药物性皮炎:有服药史。亦见脸面红肿,两目合缝,但界线不清,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3.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史,皮损界线不明显,损害表面有密集丘疹、丘疱疹或水疱。xin热,瘙痒,无触痛,一般无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
4.蜂窝组织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线不清,皮色紫红,中央隆起,红肿显著而边缘炎症较轻,稍发硬而坚实,并化脓坏死。丹毒则边缘高起,炎症明显,境界清楚。
5.癣菌疹:足癣所致的癣菌疹可表现为足背部小腿部出现多数大小不等红斑,全身性反应较快,常见于足癣活跃或伴发感染时。
1.葡萄球菌性丹毒:由葡萄球菌引起,大都由毛囊炎、疖子或虫咬后继发感染引起。其症状与链球菌丹毒不同处为皮肤红肿,中间发白,皮肤境界有时不清楚,炎症浸润重,疼痛较强,局部蔓延速度较慢,因葡萄球菌缺少溶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酶。
2.坏疽性丹毒:为化脓性细菌及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也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皮损特点为红肿,中间为黑褐色痂,疼痛剧烈,痂皮脱落后有脓液流出,出现坏死组织,此型丹毒预后差。
3.复发性丹毒:丹毒未完全治愈而再发生,多见于老年体弱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当的患者,约为急性丹毒患者的1%。其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可以不发烧,红肿程度也轻,由于淋巴管炎引起淋巴管阻塞,小腿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象皮腿。
注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可用水溶性青霉素G60万~200万单位,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一般在1~2天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注射10天左右,以免发展为复发性丹毒。如为复发性丹毒则应肌注1个月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每日1~2g,分次口服;亦可选用四环素(用量与红霉素同)或磺胺类药物。加强支持疗法。如为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则应给以相应治疗。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予补液等支持疗法。复发性丹毒的抗生素疗程宜稍长,并尽量除去诱因。
局部可外贴20%~50%鱼石脂软膏,硫磺鱼石脂软膏或湿敷。患处周围皮肤可涂25%碘酊(面部慎用)。发于颜面者,应清洁口鼻,给漱口剂或洗鼻剂。发于下肢者,可用硼酸水,或0.1%雷夫诺尔液冷湿敷。如局部有大疱,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掖,再用0.1%利凡诺湿敷。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丹之名,即指丹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丹者,人身忽然xin赤,如涂丹之状,故谓之丹……"。唐·孙思邈《千金方>:"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依其所发部位而有不同名称,如发于头面,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名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足部者,称腿游风。清·祁坤《外科大成况:"又名流火",如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流火,两脚红肿光亮,其热如火是也"。初生儿丹毒,发无定处,游走甚速,称赤游丹毒。
丹毒之名出《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丹候》。《圣济总录·诸丹毒》说:"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以其色如涂丹之赤,又复阳气伏于皮中,放谓之丹也。"
来源网址-
iyclsjct1850说:非常有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