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脓肿硬脑膜外脓肿
3病理
局部硬脑膜因感染而充血、肿胀、增厚,纤维蛋白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物蓄积在硬脑膜与颅骨骨板之间,形成脓肿。脓肿周围可因肉芽组织包绕而局限化,当机体抵抗力较强,无急性炎症发作时,脓肿可潜伏较久而无明显症状。若脓肿扩散,可引起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脑脓肿等。
4临床表现
取决于脓肿的大小和发展速度,小脓肿多无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当脓肿较大和发展较快时,可有病侧头痛,多为局限性和持续性剧烈跳痛,体温多不超过38℃。若脓肿大、范围广,刺激局部脑膜、引起颅内压增高或压迫局部脑实质者,则可出现全头痛,但仍以病侧为著,并出现相应的脑膜刺激征或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若脓肿位于岩尖,可有岩尖综合征(三叉神经和展神经受累)和轻度面瘫。
5并发症
硬脑膜外脓肿也可并发其他各种颅内感染,但由于硬脑膜对化脓性炎症的扩散有阻挡作用,所以多数炎症只局限在硬脑膜外间隙。如果脓肿较大,有肉芽组织形成并压迫脑组织时也可后遗癫痫及其他局限性神经症状。
6检查
实验室检查:
CT扫描在颅骨内板下方、脑外出现梭形低密度区,范围比较局限,增强扫描其内缘有明显的带状强化,同时伴有邻近脑水肿及占位效应。此外,还可发现颅骨骨髓炎等原发感染病灶。MRI检查显示颅骨内板下边界清楚的梭形异常信号区,T1像呈介于脑组织与脑脊液之间的信号,T2像呈高于脑组织的信号。若脓肿的蛋白含量高,则信号加强,梭形区的内缘在T1、T2像均呈高信号的弧形带,为内移的硬脑膜。若脓肿内含有气体,则出现液平面,上方的气体在T1及T2像上均为黑色的低信号区。
7诊断
硬脑膜外脓肿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与上述的临床表现。对有颅骨骨髓炎、额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或颅腔邻近部位感染的病人,若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局限性头痛、局部皮肤肿胀压痛,甚至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或脑部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CT和MRI扫描有对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钻孔探查可获确诊。
8鉴别诊断
本病除了应与其他颅内化脓性感染性疾病进行鉴别外,应着重与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外积液进行鉴别。硬脑膜外血肿一般可追问到外伤病史,CT表现急性期血肿为高密度病灶,CT值在40~70Hu之间,比脓液的CT值高。亚急性期血肿可为高、低或混合密度,但增强后无包膜样强化。血肿在MRI T1、T2像上均呈高信号,而积脓在T1像上呈低或中等信号,T2像呈略高信号。硬脑膜外积液一般无临床症状,水样密度,CT值为-5~+15Hu之间,增强扫描无强化;MRI T1像呈低信号,T2像呈高信号,周围脑组织信号正常。而积脓CT值偏高,MRI T1像的信号显著高于积液的信号。
9治疗
一经确诊,应立即行乳突探查术,清除中耳乳突病变组织并详细检査鼓室盖、鼓窦盖、乳突盖及乙状窦骨板;循骨质破坏区向周围扩大暴露硬脑膜,排尽脓液,通畅引流。对硬脑膜增厚、表面有肉芽者,应扩大暴露范围,直至到达外观正常的硬脑膜。用双极电凝处理炎性肉芽后,再从脑膜及乙状窦壁上剥离切除。
10预后
硬脑膜外脓肿由于多数炎症只局限在硬脑膜间隙,后遗症也比硬脑膜下脓肿少见。如处理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较好。
11预防
有效治疗邻近部位的化脓性病灶,防止头面部以及全身各处的感染经过血液的传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