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颅内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发布日期:2014-11-27 21:58:09 浏览次数:1595

男8例,女3例,年龄2岁~56岁,平均32.4岁,发现病变的原因:癫痫发作4例,面肌痉挛1例,头痛3例,偶然发现3例,病史最长12 a。部位、形态:位于胼胝体周围4例,松果体区1例,四叠体池3例,侧裂池1例,鞍上池1例,桥小脑角1例,直径0.8 cm~3.5 cm,平均2.6 cm,类圆型9例,长圆形2例。

4例行CT检查,7例同时行CT/MRI检查,在CT影像上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病变,CT值-50 Hu~100 Hu,MRIT1、T2加权像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脂肪抑制序列可见高信号被抑制,CT/MRI 均无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合并发育异常:2例胼胝体周围脂肪瘤分别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和透明隔缺如,1例四叠体脂肪瘤合并左颞内侧海绵状血管瘤,其他无明显异常。

3例无症状者,包括胼胝体周围1例,松果体1例,四叠体1例,未作任何治疗,仅予随访;4例癫痫患者予先行抗癫痫治疗,其中1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脂肪瘤未予处理,2例行脂肪瘤大部切除,1例行脂肪瘤全切;1例四叠体脂肪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桥小脑角行乙状窦后入路脂肪瘤大部切除,术中见脂肪瘤与面、听神经、内听动脉粘连密切,予大部切除,术后面肌痉挛好转,但出现听力丧失。随访10个月~11 a,3例无症状者病情持续稳定,CT/MRI显示脂肪瘤无变化,合并海绵状血管瘤行海绵状血管瘤切,术后癫痫发作停止,另外3例癫痫者2例缓解,发作次数由每6次~9次降至每年1次~2次,1例无变化,1例四叠体脂肪瘤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病情稳定,脂肪瘤无变化。

颅内脂肪瘤临床发病率低,约占整个内肿瘤的0.34%[1],可见于各年龄组,无性别差异,多见于颅内中线周围,以胼胝体周围多见,其次为四叠体区、松果体区、漏斗视交叉区,少见部位有侧裂池、桥小脑角[2]。单发多见,个别为多发,有时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畸形[3],如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缺如以及血管结构异常,个别同时有颅外多发脂肪瘤。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且存在争议,比较一致的理论认为系胚胎形成过程中,原始脑膜的残留和异常分化,神经嵴向间质演化所致[4]。颅内脂肪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约有近半数患者无症状,而引起的症状表现主要是病灶对局部神经、血管刺激、压迫所致,胼胝体周围脂肪瘤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5],其次为头痛,精神、行为异常,其他部位的脂肪瘤多表现为与该部位解剖有关的症状、体征,如四叠体区脂肪瘤可因压迫中脑导水管出现脑积水症状,桥小脑角区脂肪瘤可出现ⅦⅫ颅神经受累表现。颅内脂肪瘤由于具有特异性CT/MRI表现,因此易于诊断,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匀低密度灶,CT值-50 Hu~100 Hu,增强扫描无强化,MRIT1、T2加权像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与脑组织附着面多呈毛糙状或锯齿样,提示与脑组织粘连密切,个别可见线样、斑点样钙化,脂肪抑制序列(STIR)可见高信号被抑制,系脂肪瘤特征性表现。CT/MRI均无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需与脂肪瘤相鉴别的病变主要有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亚急性出血,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由于含有脱屑的上皮组织以及其他成分,CT/MRI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另外其CT值高于脂肪组织,亚急性出血在T2加权像上可见周边低信号含铁血黄素形成,并且脂肪抑制序列扫描高信号不能被抑制。对于颅内脂肪瘤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存在争议,多数学者不主张直接手术切除脂肪瘤[6],理由是:脂肪瘤系良性,生长缓慢,不会导致显著颅内压升高;脂肪瘤通常与毗邻神经血管密切粘连,勉强切除脂肪瘤会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后果严重;临床症状、体征常常与脂肪瘤本身无关,可能为伴发的其他先天畸形所致,手术切除脂肪瘤并不能改善临床症状。本组4例无症状者,仅予随访,病情持续稳定,脂肪瘤生长不明显;4例癫痫患者1例单纯抗癫痫治疗,效果良好,3例手术中2例缓解,1例无改善,四叠体脂肪瘤并梗阻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脑积水缓解,桥小脑角脂肪瘤手术后面肌痉挛缓解,但出现听力丧失。因此,我们主张,对临床无症状患者,不主张手术,宜密切随访,对合并癫痫患者,宜首先抗癫痫治疗,癫痫控制不佳者,可行手术,术后仍需抗痫治疗,对临床症状与脂肪瘤密切相关者,应积极手术,手术不主张勉强全切,部分或大部切除即可达到症状缓解,对于临床症状系明确由伴发颅内其他异常所致,应对伴发病变手术,脂肪瘤本身可不作处理,本组1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仅行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未处理脂肪瘤,癫痫发作停止,另外,手术强调显微外科操作及锐性剥离。以减轻周围正常组织损伤。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