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脂肪瘤是怎么回事
颅内脂肪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原始的脑膜组织的畸形,由脂肪组织、不同含量的血管成分、胶原与肌纤维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瘤体质地中等,呈脂肪样,内含较多细小血管网和纤维索,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常可见钙化及骨化。可合并其它脑畸形,以神经管闭合不全畸形多见,如脊柱裂、脊膜膨出及骨缺损和脐服体缺如或畸形等。那么颅内脂肪瘤是怎么回事?下面上海中大肿瘤医院专家曹普生主任医师为大家介绍一下。
颅内脂肪瘤好发于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相连处、含有丰富蛛网膜的部位,多见于中线部位或旁中线部位,其中以脐服体部位最多见(半球间占45%,常伴有部分或完全的脐服体发育不全);蛛网膜下腔次之,包括四叠体池、小脑上池、鞍上和脚间池、桥小脑角池以及侧裂池等,极少数见于大脑凸面或岛叶。
普遍认为,典型影像学表现可以诊断颅内脂肪瘤。CT上表现为-80~-10HU之间的占位但无占位效应,常可有钙化;MRI上表现为T1W1上高信号,质子加权像上高信号但稍低于TIWI上,长T2W1尤其重孔T2Wl上信号略低于或等于脑灰质。由于化学位移的存在,常可沿频率编码方向上的瘤体两侧边缘分别见高、低信号带;抑脂图像上瘤体信号极低甚至无信号。需要鉴别其它一些含脂肪的病变,包括皮样囊肿、畸胎瘤等,通常后两者除了含有小部分的脂肪外,有肯定的软组织成分,容易鉴别。较大的脂肪瘤不是推挤邻近的血管和神经,而是包绕,表现为血管神经穿过脂肪瘤,此为特征。
颅内脂肪瘤广泛分布于颅内脑膜结构区,个别甚至见于脑实质内;最多见为胼胝体脂肪瘤或称半球间裂脂肪瘤。脂肪瘤所在的部位约有14个以上,大致可分为3类,即中线区、非中线区及多发型。中线区又可分为半球间裂脂肪瘤和非半球间裂脂肪瘤。非中线区脂肪瘤未见合并发育异常,半球间裂脂肪瘤合并发育异常最多,非半球间裂的中线区脂肪瘤也常合并发育异常。肿瘤较小时不出现任何症状,只有当肿瘤较大才引起一系例与肿瘤部位相应症状和体征,如胼胝体区可致癫痛、头痛、人格紊乱等,基底池者可见多尿和遗尿。
1.癫痫 这是颅内脂肪瘤最常见的症状,约占50%,可为各种类型癫痫,但以大发作为主。其癫痫发作可能与肿瘤邻近结构出现胶样变性刺激脑组织或脂肪瘤包膜中致密的纤维组织浸润到周围神经组织,形成兴奋灶有关;也可能与胼胝体发育不良或脂肪瘤本身有关。
2.脑定位征 颅内脂肪瘤很少引起脑定位征,有时可压迫周围结构而出现相应的定位体征。如胼胝体脂肪瘤压迫下丘脑,出现低血钠、肥胖性生殖无能等间脑损害表现;桥小脑角脂肪瘤可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眩晕、三叉神经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鞍区脂肪瘤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等。延髓颈髓背侧脂肪瘤可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延髓麻痹,呈进行性加重,伴胸背肩颈枕一过性疼痛发作,大小便功能障碍,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下降,双侧病理征阳性;侧裂池或岛叶脂肪瘤可出现钩回发作、肢体无力等。
3.颅内压增高症 脑室脉络丛脂肪瘤,可阻塞室间孔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或四叠体区脂肪瘤压迫中脑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而发生颅内压增高,如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
4.其他症状 约20%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甚至痴呆,可能是由于肿瘤累及双侧额叶所致,表现为淡漠、反应迟钝、无欲、记忆力下降、小便失禁等。胼胝体脂肪瘤精神障碍可达20%~40%,轻瘫占17%,头痛占16%。
由于颅内脂肪瘤临床上没有特异性表现,单靠其临床表现诊断十分困难。对于长期癫痫发作合并智力障碍的病人,应行神经放射学检查。根据其好发部位,CT上脂肪样低密度区及MRI上T1及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诊断多能确立。
疗法原理:高新脂肪瘤治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的指导下,利用一个负压真空吸引器与一种金属的末端带有吸孔的吸引管相连,通过皮肤的微小切口进入肿瘤部位,在低负压的作用下,将瘤体全部吸出。该疗法能够彻底将肿瘤完全消除,而且不损伤其他组织,出血少,操作方面,成为脂肪瘤治疗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创新。
专家提示,脂肪瘤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外,还应注意日常饮食调理哦。患者在食物品种方面,无论是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都要求多样化和新鲜,这一膳食准则不但有利于脂肪瘤预防,而且也符合预防其他慢性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要求。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