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广东登革热一日再增1412例 广佛疫情仍处高位平台期

发布日期:2014-10-15 18:55:11 浏览次数:1595

新快报讯记者李应华报道白云区方面介绍,为应对登革热的高发疫情,目前区财政投入近2000万元,区爱卫办采购各类灭蚊药械。

在永平街的新兴白云花园,小区内已经出现26例病例,长久以来小区高楼层居民养成了在天台种植物的习惯,“这些瓶瓶罐罐很容易储存积水,一开始我们还以为会遇到很大阻力,但是居民都很配合。”街道负责人介绍,街道动员小区居民参与卫生清理。据统计,参与集中行动的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志愿者、专业消杀人员和居民群达360余人。

新快报讯 记者牟晓翼 通讯员李丽云陈虎辉报道广州登革热疫情高发,为防止疫情扩散,广州地铁已启动多项措施,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病媒防治工作。8月份开始,所有地铁站每周灭蚊2次,所有线路的隧道每半个月集中消杀1次。地铁公司也加派人手,加强了车站公共区的保洁力度,确保车站范围内无积水。地铁公司也加强了登革热的知识普及宣传,紧急印刷了1250份《预防登革热》海报下发到各车站,并张贴到每一个出入口,让市民搭乘地铁过程中可以了解更多登革热的防控知识。

羊城晚报讯今年登革热疫情发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情况汇报,亲自部署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目前,广东登革热疫情总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10日下午,朱小丹在广州召开省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进一步分析研判疫情,督导全省下一阶段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副省长林少春主持会议。

会上,专家分析认为,广东登革热疫情总体可防、可控、可治,当前正处于高位平台期,随着秋季天气转凉和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落实,预计10月中下旬以后疫情可能出现减缓趋势。

朱小丹指出,目前疫情仍处于一个高峰期,报告病例累计数量非常大。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一定不能有任何的松懈,要看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疫情遏制住,使发病数有明显的下降。(谢思佳 符信)

截至10日,广州登革热发病人数已连续11天高位数增加。本报昨日一条关于中大科学家给蚊子“绝育”的报道引发各方兴趣。

1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奚志勇教授团队一项科研成果有望使蚊子免疫登革热病毒、疟原虫等病原体,还能有效控制蚊子虫群数量。该项目或在中美澳三国开展田间试验。

目前预防登革热的主要手段是控制白纹伊蚊,阻断传播途径,如环境改造、喷洒杀虫剂等。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耗资巨大,还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导致蚊虫产生抗药性。

据了解,奚志勇教授团队已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到名为“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并成功导入到白纹伊蚊体内,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可进行实验室大量繁殖。

这些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野外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因细胞质不融合而不能发育,在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向野外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通过这两个步骤将最终实现白纹伊蚊不再传播登革热的目标。

目前,研究团队已在广州、海口选择了野外试验点,进行了蚊虫释放前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结构和分布的调查工作。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始向野外释放新型雄蚊。“所产生的效果就像定期喷洒杀虫剂,可以有效降低区域内的种群密度。而且具有高效、持续性和环保、低成本的特点。”奚志勇教授团队主要成员郑小英副教授表示。

郑小英介绍,自然界中60%-70%的昆虫体内都共生有沃尔巴克氏体。1967年就有研究者发现,体内含有不同类型沃尔巴克氏体的库蚊交配所产下的受精卵由于细胞质不相容而不能发育。研究者1967年在印度尼西亚一个村庄做过实验,按照事先研究的数学模型,连续12周定时在村里释放从另外一个地方捕获的库蚊雄蚊。12周后,当地库蚊种群居然灭绝了。她表示,研究团队还原了1967年研究者们曾发现的让蚊子“绝育”的办法,让自然界的偶然事件,变成了人为可控的必然事件。

为什么白纹伊蚊会传染登革热、疟疾等疾病,而其他蚊子不会?原因是白纹伊蚊体内没有这些病原体的抗体。登革热病毒,疟原虫等可以在白纹伊蚊体内繁殖,在它叮咬人时,会把这些病原体注入人体内而传染发病。

郑小英介绍,研究团队还发现,白纹伊蚊携带了新型沃尔巴克氏体以后,体内对多种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了抗体,登革热病毒无法在其体内发展和传播。沃尔巴克氏体就如同“疫苗”一样阻隔了病毒,蚊子无法把登革热病毒传染给人类。

另外,由于沃尔巴克氏体只能通过宿主母系细胞质遗传,所以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所繁殖的后代也会携带新型细菌,天然具有对登革热病毒、疟原虫等的免疫力,也不再会传播上述疾病。

郑小英告诉记者,不久前,研究者在澳大利亚进行过一次试验,在野外释放了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试验结果显示,新型种群对原有种群的替代效果非常理想。

为了阻断疟疾的传播,科研人员从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蚊子绝育的研究,但是许多研究者采取的方式都是转基因办法。此类方法,引起了不少人对生态安全的担忧,“转基因生物是实验室生产出来的怪物,一旦被青蛙等捕食,有可能造成生物基因改变。”

郑小英表示,奚志勇教授团队所采用的方法与转基因有本质区别,沃尔巴克氏体是天然存在于昆虫体内的,研究团队没有创造新物种,基本不会对生态带来影响。该项目已经获得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及工业研究组织,美国环境署,中国农业部的许可,分别展开田间试验。其中澳大利亚全面评估了该项目对社会及环境的风险,结果表明该技术是十分安全的。

郑小英表示,他们所研究的方法基本不会造成蚊子灭绝,即便一片区域的某种蚊子灭绝了,周围的种群会很快补充过来。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