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报告15例登革热病例 国庆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疫情疯狂肆虐,疫情快速蔓延。截止9月28日8时,湖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5例(确诊病例10例,临床诊断5例),无死亡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湖南专家评估认为,当前国内外登革热高发地区传染源输入特别是广东省传染源输入是湖南省登革热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国庆出行应预防登革热。
据通报,在报告的15例病例中,本省报告11例,外省报至本省病例4例,报告病例数比去年同期(4例)上升275%,病例分布在衡阳市(3例),长沙市、邵阳市、永州市、益阳市(各2例),常德市、郴州市、娄底市、湘西自治州(各1例),病例相对分散。进入7月后,我省病例数增加,7月1日至9月28日病例数(12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0%。15例病例中,9月份前自安哥拉、泰国等境外输入5例,自云南省输入1例,9月份后的9例均自广东省输入。由于发现病例及时,处置迅速,措施严格,疫情未扩散,我省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专家建议,市民国庆长假出行时需留意当地登革热疫情情况并做好个人防蚊措施。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衣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抹含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驱蚊酯等的驱蚊剂;房间应装防蚊网和蚊帐,并使用家用卫生杀虫剂杀灭成蚊;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清除房前屋后丢弃的废瓶、废盒,树洞、竹洞,污水坑,下水道等处的积水。
从登革热疫区旅游归来后,若出现突然发热、眼眶痛、头痛、关节肌肉痛,或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外出旅游等流行病学史以助诊断。
现时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
5.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6.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到东南亚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