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广东 登革热

发布日期:2014-10-02 00:45:05 浏览次数:1595

中新网10月9日电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分级诊疗工作情况、青海省分级诊疗典型做法及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经验。卫计委新闻宣传司副司长宋树立表示,今年登革热疫情来得较早且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宋树立介绍说,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当中传播,这种疾病主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输入性病例仍然是我国登革热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都会有一些区域和局部会出现登革热疫情,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就开始部署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对于重点省份更是提前部署。今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就是病媒生物的防制,登革热也是病媒所传播的一种疾病。卫计委多次召开会议,开展蚊媒控制技术培训,通过视频会、会商会来分析研判疫情。广东省包括其他目前有疫情的云南、广西、福建省也都开展了大量的防控工作。

宋树立指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而且较为严重。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人员的来往越来越频繁,今年部分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明显上升,导致我国的输入性病例有所增加,在蚊媒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地区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二是今年南方的一些省份天气较热,雨水较多,适宜蚊媒的生长,蚊媒的密度明显升高。三是登革热的传染源是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热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的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在疫情高发地区传染源持续大量存在。并且,登革热患者大多数症状轻,部分患者因认识不够,未及时就诊,导致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截至到10月8号,全国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是27219例,死亡6人,比去年同期疫情明显上升,其中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就占了99%的病例数。

宋树立表示,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全国爱卫办连续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登革热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秋季爱国卫生运动

切实防控秋冬季传染病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来部署指导工作,对广东、云南、福建等重点省份开展了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督促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做好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近期深入开展一次秋冬季的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要切实做好登革热的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求各级爱卫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完善联防联控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把防控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充分发挥爱国卫生工作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在城乡范围内广泛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大力开展防蚊、灭蚊工作,进一步加强疫情的监测和处治。印发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指导各地规范诊疗,早诊早治,特别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也希望媒体加强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宣传,卫计委会继续加大对各地的检查和指导力度。

此外,宋树立表示,目前已建立了粤港澳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每天三地都会互相通报情况,共同做好登革热的防控工作。

新京报讯

(记者温薷)新京报记者昨日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截至10月5日,北京今年已报告16例“登革热”,都是外地输入病例。同时,国庆期间北京未出现“埃博拉”疫情。

北京市疾控中心昨天表示,今年以来截至10月5日,北京已报告16起登革热病例,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主要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输入。目前,北京还没有因为蚊虫叮咬而导致本地登革热病例的报告。

据悉,目前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多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部分国家疫情尤为严重。今年以来,我国广东省登革热流行较为严重,近期广西疫情也处于上升态势。

针对北京是否面临登革热大规模流行的风险,据北京市疾控最新研判认为,北京市未来发生大范围登革热流行的风险较低。

市疾控中心解释,由于京城已入秋,天气逐渐转凉,监测显示全市蚊虫密度已开始下降,且9月蚊虫密度比去年同期有所降低。同时,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是通过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染给人类,而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北京地区优势蚊种。

另外,北京市疾控中心昨天还通报称,国庆节长假期间,北京市未接到鼠疫、埃博拉血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也未收到其他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节日期间全市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

●如果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两周之内出现发热、出疹、头痛关节痛等登革热临床症状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曾经到过的地区,以协助诊断。一旦怀疑为登革热,应按要求隔离治疗。

●尽量避免进入登革热流行地区,如果前往,要做好防蚊等个人防护工作,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驱蚊液,避免在公园和景区树阴下长时间逗留。以防蚊虫叮咬,预防登革热,减少感染登革热机会。

●做好居住环境防蚊灭蚊措施,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需要时,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用品。

本报讯(记者

刘洋)据市疾控中心通报,在今年国庆节长假期间,本市未接到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没有接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报告,也未收到其他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节日期间全市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

据广东省卫计委发布登革热疫情通报,截至10月6日,广东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1527例,死亡病例6例。目前仍处于登革热疫情高发期,同时,近期广西疫情也处于上升态势,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称,截至10月2日,广西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03例。对此,市疾控中心表示,截至10月5日,北京市2014年报告病例16例,但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主要从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输入,并没有因为蚊虫叮咬而导致本地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加上目前北京已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蚊虫密度已开始下降。而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也不是北京地区优势蚊种。

因此,市疾控中心表示,本市未来发生大范围登革热流行的风险较低。但由于国庆假期期间外出旅游、探亲居民比以往增多,因此,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如果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来两周之内出现发热、出疹、头痛、关节痛等登革热临床症状,应马上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生曾经到过的地区,以协助诊断。一旦怀疑为登革热,应按要求隔离治疗。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粤登革热疫情严峻 防控仍有盲点2014-10-07 18:47

中新社广州10月7日电 (记者 索有为)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率调研组10月6日至7日在广东调研该省登革热疫情后表示,广东登革热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存有盲点。

王国强称,广东应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单位责任和个人责任,加强城市间信息沟通和防控措施协同;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清除蚊虫孳生地;加强疫情监测分析和处置,加强登革热病例和媒介监测与报告,密切关注东南亚及港澳地区疫情情况,及时分析研判疫情发展趋势;完善登革热病例管理,优化监测体系和实验室检测手段,加强对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及轻症病例居家隔离指导,最大程度减少死亡及避免疫情传播。

广东省卫计委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零时,今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共23146例,在已报告登革热病例的地区中,以广州最为严重,广州已报告的病例为19631例。

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表示,广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做实做细做足防控工作,充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开展以灭蚊虫、清除孳生地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坚决遏制广东登革热疫情上升势头。同时,加强医疗救治,完善病例救治指引,科学用药,尽最大努力减少死亡病例。(完)

新华网广州10月4日电(记者王攀)目前,广东仍在迎战严峻的登革热疫情。截至3日,全省报告病例增加到17684例,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市。3日起,广州派出十多个督导组巡检市内各区街卫生,对环境卫生不合格、控灭登革热工作不积极的区街予以曝光并通报批评。记者4日从有关方面获悉,当天全市一共发现62宗卫生整治不力案例,目前已经通知相关街区整改。

广州市城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除政府加强防控外,基层区街和居民也要主动清理积水才可以有效防蚊、防疫。据介绍,目前流行的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容易在干净的清水中繁殖成蚊,因此在室外下雨天过后的积水以及室内的水生植物最易产生,“如果各区街负责清理街道上的积水,家家户户居民都清理积水,那就会大大减少蚊子繁殖的机会。”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黑斑蚊)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胃痛、肌肉痛或关节痛。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在广州,督导组仍然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积水和垃圾没有及时有效清理的卫生“黑点”,令人担忧。

记者从广州市了解到,目前相关问题均已公开通报并要求所属街区和部门进行整改。此外,3日起广州市爱卫部门联合佛山市爱卫部门在荔湾区广佛交界沿线区域同时集中组织开展灭蚊行动,共出动防治人员90人,灭蚊面积85万平方米,清理小型积水682宗。

广东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17684例 死亡病例4例2014-10-04 08:59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3日通报,截至3日零时,该省登革热确诊病例已达17684例,较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077.83%。目前,广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例,其中广州3例,佛山1例。

广东省疾控中心分析认为,当前该省登革热疫情处于高发期。广州疫情以多区域持续多发为主,中山、珠海、东莞、阳江等地则呈点状聚集性疫情。

自9月29日广州市登革热确诊病例破万达11309例后,连续几天来的新增病例均超过1000例。

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登革热可防、可治、可控,重症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超过90%的确诊病例经治疗后都可以出院。

“事实上,近来广州等多地采取多项措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滋生地,从目前来看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杨智聪说,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控制,登革热新增病例会呈现出以几何级数增加的态势。而以当前情况分析,广东省新增登革热病例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说明防蚊灭蚊取得了成效。“通过进一步加大各项防控措施,广东的登革热疫情有望在10月下旬出现拐点。”

为应对严峻的登革热疫情,广东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正积极开展相关防控工作。

广东省登革热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唐小平介绍,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带毒的蚊媒是传染源,由于人群对登革热病毒都普遍易感,所以最主要是从防蚊灭蚊、切断登革热传染途径等方面进行阻断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黑斑蚊)叮咬传播,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胃痛、肌肉痛或关节痛。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在日前发布的2014年国庆假期旅行卫生提示中指出,近期,广东、云南瑞丽及福建建瓯等南方地区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 (记者田建川)

广东发出国庆长假“灭蚊令” 防控登革热疫情蔓延2014-10-03 09:52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就“国庆期间严控登革热蔓延”向全省发出紧急通知。《通知》指出,近1个月以来,广州、佛山等市登革热疫情高发态势仍在持续,全省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坚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蔓延,全力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通知》强调,各单位要在节假日期间部署开展以清除蚊虫孳生地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建瓯莆田现登革热病例 福建疾控专家答疑怎么防登革热2014-10-01 09:24

东南网10月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章微)关注理由 近日,我省建瓯和莆田先后报告了登革热病例,不少市民担心,登革热会不会在全省蔓延?什么人容易感染登革热?“十一”长假到了,带来的大量出行人员,政府部门目前如何防止登革热疫情进一步扩散?

对于大家关注的登革热的几个焦点问题,昨日下午4:00—5:00,省卫计委邀请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与疫情管理所所长、主任医师洪荣涛与网友们进行了在线交流,同时介绍了不少登革热预防常识。

洪所长: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00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其中有50万例病人发展成为更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热的起源与流行已形成全球性的公害。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高发。

洪所长:登革热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人们可以这样分析判断,如果自身具备以下3个条件,也许已被登革热感染:1.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2.发病前15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3.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体征。

当然,假如怀疑登革热感染,也不必紧张,立即采取3项措施:1.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2.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3.做好居住环境防蚊灭蚊措施,以防他人感染和进一步传播。

问题3:如果人们居住在有登革热病情发生的地方,该怎样预防感染呢?

洪所长:流行地区的公众就应多注意,首先是翻盘倒罐,清除室内外积水;二是整治环境卫生,杀灭成蚊;三是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主要灭蚊措施:1.水缸加盖:每隔3~5天清、刷、洗、烫一次,以清除、杀灭水缸内壁幼虫及蚊卵。2.生物灭蚊幼:在水缸中放3~5条吞食蚊虫的鱼类;或在水缸中投放苏云杠菌H-14制剂。3.翻盆倒罐,填塞竹、树洞,处理室内外各种小积水。4.对难于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5.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6.紧急灭蚊:疫区内带病毒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必须统一行动紧急杀灭室内外伊蚊。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室外环境针对伊蚊栖息场所进行大面积喷洒。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必要时可对交通工具实施灭蚊。

东南网10月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廖庆升 林新榕 吕蕴岚 包华 实习生 高晓雯 文/图) 关注理由 入秋后,蚊虫孳生进入高峰期,从源头防蚊、灭蚊,成为预防登革热疾病传播的重要办法之一,为此,海峡都市报联合海都义工、福州邦恒白蚁四害防治有限公司,共同为多个小区灭蚊。不过蚊子的繁殖力强大,作为个人,又要如何尽可能避免被蚊虫叮咬?昨日,记者选取了网上流传的多种防蚊方式,进行实验,寻找既安全又有效的防蚊办法,并请专家给予解释。

准备的实验道具:手机、驱蚊软件、驱蚊手环、驱风油、驱蚊花露水

东南网9月30日讯(海峡导报见习记者 李方芳)近期,毗邻福建省的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我省部分地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此次疫情的波及。昨日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对外透露,今年截至9月28日,厦门市一共收到51份疑似登革热病例报告。经检测,仅有两例确认为输入性登革热。患者为在印尼务工的晋江人,在回国途经厦门时发病。经过严格隔离治疗,两位患者目前已经痊愈出院,未发生本地聚集性感染。

据厦门市原卫生局副局长孙卫介绍,厦门近几年检测显示每年均有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去年共确诊6例,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确诊2例,但都未发生本地感染。“现在临近国庆假期,国内外人员来往增多,提高了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发生的可能性。”孙卫说,不过,厦门市民也无须恐慌,只要避开一些“雷区”,厦门发生类似广东省登革热区域流行的可能性极小。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和灭蚊,只要没有蚊子叮咬就没有登革热。

因此厦门卫生计生委特别提醒,长假市民如果选择出行,应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在出发前,要注意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垃圾,消除蚊虫孳生地。

针对登革热防控,厦门市疾控中心已经制定了相关方案,将对辖区报告的发热病例进行主动筛查,尽早发现可疑病例。一旦接到登革热疑似病例报告,将严格按照《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工作规范》开展流行病调查和疫点、疫区的卫生处理。

市疾控中心并提醒市民,尽管未发生本地感染,但广大群众仍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处理病例,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如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到过登革热疫区(疫点)旅行、工作或是生活的人,半个月内出现相关症状时,都应想到本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到过登革热疫区。

网友明日下午可在线向专家咨询登革热预防2014-09-29 21:41

东南网9月29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近日福建南平建瓯、莆田等地出现了多例登革热病例。登革热会不会传染,市民该如何预防,明日下午将有专家进行解答。

记者从省卫计委获悉, 9月30日下午4:00——5:00,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与疫情管理所所长,主任医师洪荣涛将接受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的专访,就登革热预防常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洪荣涛所长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长期从事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工作。欢迎网民踊跃提问,积极参与!

广州市登革热病例高发,白云区松洲街、江高镇成了高危地带。记者日前获悉,白云区全面动员,区委书记马文田、区长叶牛平挂帅,不断进行监督检查,打响疫情防控攻坚战。

昨日下午,白云区进行了一次全区灭蚊行动。截至昨日,白云区共出动消杀器械1120台次,投入查杀药物9950千克,清理卫生死角1.4万处,清理沟渠355.6千米,查杀面积920.4平方公里。

对于高发区域,白云区也加大了灭蚊力度。松洲街组织人员,对居民居住区域的绿化广场、地下停车场、水渠、阳台等进行全面的积水清理和蚊虫消杀。(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卫信)

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 不妨养养这四种“驱蚊花”2014-09-28 15:55

福州新闻网9月28日讯 近日,莆田发现登革热病例,如何驱蚊灭虫、切断传染源,成了市民关心的问题。除了使用灭蚊剂等产品外,一些植物也有驱蚊效果,记者在此归纳了网友们推荐的4种花卉。

七里香:花期可到11月,开五瓣的小白花,具有不错的驱蚊效果。

夜来香:于夏秋的傍晚、夜里开花,如满天繁星,飘出阵阵扑鼻浓香,可达到驱蚊的效果。不过,夜来香花香浓烈,置于室内易引起身体不适,建议植于窗户下面或者门口。

逐蝇梅:有“驱蚊七变花”美誉,花朵初开时常为黄色或粉红色,随后逐渐变为橘黄色或橘红色,最后呈红色。其枝叶与花朵会挥发出蚊蝇敏感的气味,具有很强的驱逐蚊蝇功效,而对人体无害。

不过,专家也提醒,花卉夜里会排放二氧化碳,不宜置于卧室,建议植于窗外、阳台或庭院处,花香过敏者也要特别注意。另外,预防登革热除了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外,应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以及通过饮食均衡、锻炼身体、劳逸结合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尤其是儿童和老人。

2014年国庆假期将至,外出旅行、走亲访友人数大幅增加,乘坐密闭交通工具、在空气流通较差的场所停留以及人群之间密切接触,容易造成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机会增加;同时,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近期有些国家或地区正在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可能给出境旅行公民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为了保护公民健康,提醒居民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我中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公共卫生机构近期发布的信息,以及我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分析,提出国庆假期旅行卫生建议。

2.近期,国内广东、云南瑞丽及福建建瓯等南方地区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在当地旅行时应穿着宽松、浅色的长袖衫及长裤,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严防蚊虫叮咬,需要时,使用蚊帐、防蚊网等。

3.旅行期间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注意餐厅卫生等级和包装食品标签,尽量食用熟食,尤其应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产品。注意饮用水安全,对饮用水安全有所怀疑时,可选用瓶装或其他包装饮用水。

4.

出行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盖口鼻;避免与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大量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活禽,特别是来路不明的禽类和病死禽。

5.

加强自我健康监护,旅行前夕或旅行期间出现健康异常,应及早就医,特别是当所患疾病怀疑为传染性疾病时,应推迟、取消或及时中止外出旅行,防止和减少疾病的传播。在旅行途中,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报告旅行组织者或建议可疑病例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出行归来一段时间应注意加强自我健康监护,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