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助灭蚊 广州登革热病例减少
从10月14日晚间开始,冷空气南下不仅吹走了笼罩城市的灰霾,也让城市的最低气温下降到了20℃以下。“如城市气温总体在20℃以下,蚊子的生长将被有效遏制,但目前只是夜晚降低到了20℃以下水平,只能说遏制了蚊子的生长周期。白天气温回升时,孑孓还是会快速生长,尤其是25℃左右。”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表示,目前乐观地估计,广州登革热疫情的快速增长拐点,会在5天左右出现。灭蚊继续推进,再加上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的帮助,广州的登革热疫情防控局面将会不断好转。
在疾控专家们看来,目前出现的降温对于广州登革热疫情的缓解是有帮助的,但现有降温幅度依然不够,关键在于常温20℃以下的天气,需多维持几天,才能减少蚊虫的繁殖、活动和孳生。
即将开始的秋交会,会吸引不少来自东南亚疫区的客商前来广州采购。这对登革热防控也会带来不少的挑战。“对来自传统登革热疫区,有发热症状的客商进行外堵是一方面,交易会场馆及周边宾馆的灭蚊工作仍然是重头。”
10月12日,广州新增登革热病例662例。这是10月以来登革热病例数增加最少的一天,次日广州新增登革热病例1189例。经历了灭蚊、杀蚊工作后,各社区的蚊媒监测达标率上来了,加之陆续南下的冷空气,广州的日最低气温降到20℃以下,一切都朝有利于防控的方向前进。“登革热防控不能光靠天,灭蚊工作还得继续推进,但疫情快速上升的拐点,仍需观察5天左右。”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说。
从6月15日收治入院第一例登革热病例,截至10月13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两个院区累计为25859名市民提供排查服务,绝大多数为阳性病患。其中累计收治入院1600例,重症病例101例,危重16例,目前在院治疗159例。
“从12日开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排查、诊断的患者数量在下降。9月下旬至10月初高峰时段,嘉禾院区每天都要为300名以上市民排查、诊断,这两天已持续下降到了100多例。”市八人民医院纪委书记、传染病临床专家雷春亮表示。嘉禾院区,正处于目前广州登革热防控的主战场———病例数快速增加的白云区。昨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在该院区发热门诊区看到,候诊市民不多。当天挂出的诊疗号为115个。“3天前,这个时间点前来就诊的患者很多,7个诊室全开放,仍显拥挤。”该院院办负责人表示。到了下午,又是一批待诊断人群。“嘉禾院区、东风院区都是类似情况。血常规检查设备,24小时不能停机,设备都濒于崩溃。”雷明亮说。
蚊子在减少,这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所在。目前的关键节点仍在灭蚊,而且是目前病例数不多的非中心6区尤其要加强灭蚊。黄埔、南沙、增城、萝岗、花都、从化6个区市,目前的蚊媒监测情况要比中心6区糟糕。“不能因为病例数少就麻痹,提前做好蚊虫孳生地的清理和灭蚊工作,不能重蹈白云区的覆辙。”
截至14日零时,广州新增登革热病例1189例,累计报告病例27400例,当天无新增死亡病例。目前累计死亡病例5例。
病例数超过1000例以上的区分别为:白云,8254例;海珠,4838例,越秀,4091例;番禺,2679例;荔湾2956例;天河,2606例。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也就是通常俗称的“花蚊子”叮咬传播。我国登革热流行区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和不断增加的输入病例被认为是登革热在中国暴发而且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因为登革病毒是蚊媒病毒,在夏秋季这些地区的温度、湿度适宜蚊虫生长繁殖,凡是有助于蚊虫密度增大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增加登革病毒感染和流行暴发的机会,气候的因素肯定是存在的。”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副教授裴华说。
而针对裴华的看法,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所研究员、973项目气候变化与健康首席科学家刘起勇做出了肯定回应。在刘起勇的研究中发现,登革热是气候敏感疾病之一,这类主要由媒介生物传播的疾病,其特点是传播媒介(蚊虫)、病源以及感染人群对气候较敏感。
随着全球变暖,温度升高使得我国蚊虫的地理分布不断向北、向西扩展。“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以前一般没有蚊虫,由于气候变暖,也变得适合蚊虫生存。”刘起勇说。调查发现白纹伊蚊不断突破它的西北边界,在如沈阳以北以及甘肃某些县等原本没有白纹伊蚊的地区,已经发现了这种蚊虫。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中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高于11.8℃的区域。
除此之外,降水也是影响登革热传播很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因为蚊虫从卵、幼虫、蛹直到孵化都存活在水中,潮湿多雨的地方容易滋生蚊虫。“白纹伊蚊属于家栖蚊种,喜在小片积水中产卵繁殖。部分居民比较偏爱养水生花草,这些地方很容易滋生蚊虫。伊蚊可借助交通工具扩散传播,如轮船上的防碰撞的轮胎等易存积水之处,能够将境外的蚊子引入广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预防控制处研究员殷文武说。
研究表明,温度和湿度与登革热病毒的传播呈现正相关,风速与登革热的传播呈现负相关。“登革病毒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时间段延长,媒介蚊虫和病毒的繁殖期延长,病毒在人、蚊之间的循环周期缩短,循环频次增加,登革热流行强度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群感染病例涌现。”刘起勇说。
而风速与登革热的传播呈现负相关,是因为高风速会对蚊子的飞行造成影响,从而降低蚊子的存活率和密度。比如强台风不仅会大量消灭成蚊,还会破坏蚊虫滋生地,短期内会抑制登革热流行,但也应注意台风过后形成的滋生地,可能有利于数周后的登革热流行和暴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