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烧伤怎么治疗
热烧伤的病理改变,取决于热源温度和受热时间,此外,烧伤的发生和发展还与病人机体条件相关,例如:某些衰弱的病人用40~50℃的热水袋时,不慎即可造成Ⅱ度烧伤,与组织对热力的传导良不有关,又如:小儿烧伤的全身反应,常比成人受相同面积(占体表%)和浓度的烧伤后严重。病理改变,除了高温直接造成的局部组织细胞损害,为机体的各种反应所致,烧伤后机体反应可能释出:①应激性激素,由于疼痛刺激,血容量降低等,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醛固酮等释出增加;②炎症介质,由于伤处组织细胞受损或加以沾染细菌,缓激肽,补体碎片(C3a,C5a等),组胺,色胺等释出;③花生四烯酸由於磷脂酶等作用,变为前列腺素(PG),血栓质(TX)和白三烯(LT);④各种其他因子,如血小板活性因子(PAF),白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以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烧伤的局部炎症和全身反应,如用糖皮质激素,消炎痛等药物,可减轻机体反应,但只可适当使用,否则反可增加并发症,那么热烧伤有什么症状?
为了正确处理热烧伤,首先要判断烧伤的面积和深度,还要密切观察创面变化和全身状态,应警觉并发症的发生。一.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如上所述,这两个条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1.面积的估计 以烧伤区占体表面积%表示,研究者曾提出几种估计方法,国内现有中国新九分法和手掌法,后者用小面积烧伤。新九分法是将人体各部分别定为右干个9%,主要适用于成人;对儿童因头部较大而下肢较少,应稍加修改,具体方法见表一;并可绘制成图(图1)附于病历以标明。手掌法是以伤者本人的一个手掌(指并拢)占体表面积1%估计。2.浓度的识别 按热力损伤组织的层次,烧伤分为1,浅Ⅱ,深Ⅱ和Ⅲ。Ⅰ烧伤:仅伤及表皮,局部呈现红肿,故又称红斑性烧伤;有疼痛和烧灼痛,皮温稍增高,3~5日可好转痊愈,脱屑而不留瘢痕。Ⅱ烧伤:深达真皮,局部出现水泡,故又称水泡性烧伤,①精选Ⅱ者仅伤及真皮浅层,一部分生发层健存,因渗出较多,水泡较饱满,破裂后创面渗液明显;创底肿胀发红;有剧痛和感觉过敏;皮温增高,若无感染等并发症,约2周可愈,愈后不留瘢痕,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皮肤功能良好,②深Ⅱ者伤及真皮深层,尚残留皮肤附件,因变南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较扁薄,感觉稍迟钝,皮温也可稍低,去表皮后创面呈浅红或红白相间,或可见网状栓塞血管;表面渗液少,但底部肿胀明显,若无感染等并发症,3~4周可愈,因修复过程中间有部分肉芽组织,故留有瘢痕,但基本保存了皮肤功能。Ⅲ烧伤: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深达皮下,肌肉,骨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可形成焦痂,故又称焦痂性烧伤,创面无水泡,蜡白或焦黄,或可见树枝状栓塞血管;触之如皮革;甚至已炭化,感觉消失;皮温低,自然愈合甚缓慢,须持焦痂脱落,肉芽组织生长而后形成瘢痕,仅边缘有上皮,不仅丧失皮肤功能,而且常造成畸形,有的创面甚至难以自愈。Ⅰ烧伤容易识别,浅Ⅱ与深Ⅱ,深Ⅱ与Ⅲ的烧伤有时不易在伤后即刻识别,如作用于伤处的热力不均匀,不同深度的烧伤区之间可有移行部,表皮覆盖下的创面变化,一时未能看清,创面发生感染或者并发深度休克,可增加皮肤损害深度,致使Ⅱ烧伤后损害如同深Ⅱ,深Ⅱ者如同Ⅲ
二.烧伤严重性分度 为了设计治疗方案,特别是处理成批伤员时,筹组人力,物质条件,需要区别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我国常用下列分度法:
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中度烧伤:Ⅱ烧伤面积10%~29%;或Ⅲ烧伤面积不足10%。重度烧伤:总面积30%~49%;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积虽不达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另外,临床上还常称呼小,中和大面积烧伤,以示其损伤轻重,但区分标准尚久明确,故病历记载仍应明确面积(%)和浓度。三.局部病变 热力作用于皮肤和粘膜后,不同层次的细胞因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等发生变质,坏死,而后脱落或成痂,强热力则可使皮肤,甚至其深部组织炭化。烧伤区及其邻近组织的毛细血管,可发生充血,渗出,血栓形成等变化,渗出是血管通透性增高的结果,渗出液为血浆成分(蛋白浓度稍低),可形成表皮真皮间的水泡和其他组织的水肿。四.全身反应 面积较小,较浅表的热烧伤,除疼痛刺激外,对全身影响不明显,面积较大,较深的热烧伤,则可引起下述的全身性变化。1.血容量减少 伤后24~48小时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丢失到组织间(第三间隙),水泡内或体表外(水泡破裂后),故血容量减少,严重烧伤后,除损伤处渗出处,其他部位因受体液炎症介质的作用也可有血管通透性增高,故血容量更加减少,除了渗出,烧伤区因失去皮肤功能而蒸发水分加速,加重了脱水。机体在血容量减少时,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降低肾的泌尿以保留体液,并产生口渴感,毛细血管的渗出经高峰期后可减少至停止,组织间渗出液可逐渐吸收,然而,如果血容量减少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则可造成休克。2.能量不足和氮负平衡 伤后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加速,出现氮负平衡。3.红细胞丢失 较重的烧伤可使红细胞计数减少,其原因可能是血管内凝血,红细胞沉积,红细胞形态改变后易破坏或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故可出现红蛋白尿和贫血。4.免疫功能降低 伤后低蛋白血症,氧自由基增多,某些因子(如PGI2,IL-6,TNF等)释出,均可使免疫力降低;加以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作用也削弱,所以烧伤容易并发感染。五.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 中度以上烧伤的严重性实际包含其全身反应和并发症,并发症甚至可使轻度烧伤病人发生危险,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则可促使烧伤病人顺利或转好治愈,为此,必须重视烧伤的全身性反应和并发症的早期表现。低血容量的表现,主要有口渴,唇干,尿少,脉率增快,血压偏低,红细胞比积增高等,如发生休克,可有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出冷汗或肢端凉湿,脉搏细弱或触不清,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到,尿量甚少或导尿始能观测尿量,中心静脉压降低等。烧伤容易并发感染,创面上的化脓易发现,坏死组织,焦痂下的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则可能被忽视,此时病人体温明显上升,白细胞及其中性百分率明显增多;但重病人的体温反可降低,白细胞可不增多或减少,应取创面分泌物和血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还要根据烧伤严重程序,监测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例如:对肾功能改变,除了计算每小时尿量,还要化验尿常规(含比重),测定血/尿肌酐,血/尿钠等,对肺部改变,除了呼吸系统的理学检查,需要时摄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总之,要及时发现和诊断烧伤的各种并发症,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热烧伤的并发症有哪些?热烧伤可并发休克,脓毒症,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应激性溃疡和胃扩张。休克:早期多为低血容量性休克,继而并发感染时,可发生脓毒性休克,特重的烧伤因强烈的损伤刺激,可立即并发休克。脓毒症:烧伤使皮肤对细菌的屏障作用发生缺陷;较重的病人还有白细胞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减弱,故容易发生感染,致病菌为皮肤的常存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或外源性沾染的细菌(如绿脓杆菌等),化脓性感染可出现在创面上和焦痂下,感染还可能发展成为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此外,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尤其在全身衰弱的病人,可继发真菌感染。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呼吸道粘膜烧伤,肺水肿,肺不张,脓毒症等,还可能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梗塞,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休克前后有肾缺血,严重时肾小囊和肾小管发生变质;加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感染毒素等均可损害肾,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和胃扩张:烧伤后发生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溃疡,出血等,称为Curling溃疡,可能与胃肠道曾经缺血,再灌流后氢离子逆流损害粘膜有关,胃扩张常为早期胃蠕动减弱时病人口渴饮多量水所致。其他:心肌功能降低,搏出量可减少,与烧伤后产生心肌抑制因子,感染毒素或心肌缺氧等相关,脑水肿或肝坏死也与缺氧,感染毒等相关,值得注意,烧伤的病死常为多系统器官衰竭所致。
热烧伤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1.保护烧伤区,防止和尽量清除外源性沾染。2.预防和治疗低血容量或休克。3.治疗局部和全身的感染。4.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促使创面早日愈合,并尽量减少瘢痕所造成的功能障碍和畸形。5.预防和治疗多系统器官衰竭。热烧伤的药物治疗是什么?对于轻度烧伤的治疗,主要是处理创面和防止局部感染,并可使用少量镇静药和饮料,对于中度以上烧伤,因其余全身反应较大和并发症较多见,需要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并重,在伤后24~48小时内要着重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创面,除了防治感染以外,要尽力使之早日愈合,对Ⅲ度者尤应如此,如能达到这两点要求,则中度以上烧伤也能较顺利地治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