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粘液癌
乳腺粘液癌:最近一些研究指出,MLL实际上是包括从良性、低度恶性的原位癌到浸润性粘液癌的一组病变。乳腺粘液癌可以伴有假良性形态的粘液囊肿样改变,亦可在间质内形成粘液池,粘液内也可缺乏漂浮细胞,AB/PAS的染色结果亦和良性粘液囊肿样病变类似,两者需要区别。粘液癌的粘液囊肿没有肌上皮;可以找到典型的癌成分,如粘液里漂浮的癌细胞团,存在浸润癌和原位癌等;而且c-erbB-2(HER2/neu)常呈阳性表达。粘液囊肿样病变伴有上皮异型增生或乳头状增生时,需和低乳头性或盲管性原位癌鉴别。(2)囊性高分泌性增生或囊性高分泌性导管癌:其特点是形成囊性扩张的导管,内含均质性分泌物。典型病例分泌物呈致密嗜酸性,类似于甲状腺胶质,与粘液囊肿样病变内的无定形嗜碱性粘液性分泌物不同。囊性高分化癌的内衬上皮为恶性细胞,异型性明显。另外无间质内外渗的粘液样物质。
由于MLL常伴有乳腺导管异型增生或乳腺癌,因此,一定要多切片和小心仔细地观察,排除乳腺癌后方可诊断。而且有必要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
分泌粘液的癌定义:
以产生丰富的胞外和/或胞内粘液为特征的各类乳腺癌,其中包括粘液(胶质样)癌、囊腺癌、柱状细胞粘液癌和印戒细胞癌。
粘液癌:粘液癌特征性表现为大小均匀的小细胞增殖排列成簇状,浮在大量胞外粘液中,通常肉眼就能看到。
同义名称:胶质样癌;粘液样癌;胶状癌
流行病学:单纯粘液癌大约占乳腺癌总数的2%,病人年龄范围大,但一些研究表明粘液癌病人的平均和中位年龄比常见的浸润性乳腺癌要高,常大于60岁。
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好发部位与一般乳腺癌相同。乳腺X线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小叶状病变,由于放大或缩小的影响,原本不太清楚的边界可变得明显一些。X线表现极似良性病变(边界清楚、小叶状),并且随着肿瘤内所含粘液的增加而越来越相似。
肉眼检查:肿瘤呈典型的有光泽的胶质状外观,伴起伏的向周围排挤的边缘,质地柔软,这些特征使肿瘤很容易被辨别。肿瘤大小从不足1cm到20cm以上,平均2.8cm。
组织病理学:肿瘤的特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伴有少量胞浆的圆形细胞增殖排列成簇状,浮于粘液池中。细小的纤维隔将粘液池分隔开;细胞簇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有时呈小管状,少数形成乳头状结构。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和微小钙化灶并不常见,但偶尔存在。30~75%的病例可见微乳头状或实性的上皮内成分。粘液池呈粘液卡红阳性,但胞浆内的粘液不常表达。相当一部分病例可见神经内分泌分化,可由Grimelius染色或chromogranin和synaptophysin免疫反应证实(见乳腺神经内分泌癌)。
有人用“细胞性粘液癌”一词来描述粘液癌的内分泌型,从而与非内分泌型粘液癌相区分。但是,胞浆内神经内分泌颗粒的存在并不总是与细胞构成相关。过去学者们对单纯型和混合型粘液癌的特征早有描述,单纯型肿瘤必须是完全由粘液癌构成,可进一步分成细胞性和少细胞性两类。前者更有可能存在胞浆内粘液和嗜银性颗粒。当另一种癌成分确立为肿瘤构成之一时,即可诊断为混合型(应注意各种癌成分比例)。最常见的是与普通浸润性导管癌相混合。
鉴别诊断:最可能与粘液癌相混淆的两种病变是粘液样纤维腺瘤和粘液囊肿样病变。纤维腺瘤中可见由上皮和肌上皮细胞排列而成的被挤压的腔隙,粘液样基质中伴有肥大细胞,这些特征有助于诊断。
在粘液囊肿样病变中,肌上皮细胞附着在浮于粘液池中的细胞索上,提示其为良性病变。粘液癌的细胞簇是单纯由上皮细胞形成的。位于粘液囊肿附近,由粘液物质导致的不同程度扩张的导管结构的存在是鉴别粘液囊肿样病变另一个重要特征。
免疫特性和细胞倍体:粘液癌典型表现为ER阳性,而不足70%的病例表现为PR阳性。几乎所有的单纯粘液癌的细胞染色体为二倍体,而超过50%的混合型表现为非整倍体。
预后及预测因素:与乳腺癌总体相关的预后因素也与单纯粘液癌有关。细胞性肿瘤中的细胞构成提示与预后差相关。两项研究表明,嗜银性颗粒的存在与否无预后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研究认为单纯粘液癌的预后要比混合粘液癌要好,两者之间生存率至少相差18%。患单纯粘液癌的妇女死亡率大约为10%,而混合粘液癌死亡率达到29%。两者之间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也同样存在差异,单纯型仅为3~15%,而混合型达33~46%。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由于粘液栓塞脑动脉而发生的脑梗塞是患单纯粘液癌的妇女死亡的较为罕见的原因。
粘液性囊腺癌和柱状细胞粘液癌定义:是一种由高柱状细胞构成的肿瘤,细胞核位于基底部,外形温和,胞浆中富含粘液,肉眼观察呈囊性(粘液性囊腺癌)或实性(柱状细胞粘液癌)。
粘液性囊腺癌流行病学:目前仅报道过4例粘液性囊腺癌和2例实性柱状细胞粘液癌,发病年龄为49~67岁。临床特征:粘液性囊腺癌的临床特征与普通的浸润性导管癌相同
乳腺肿瘤的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