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
1.脑血管造影 可见患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阻塞,大脑中与大脑前动脉影像消失。
2.MRI检查 脑缺血后1h即可检出,最初9h内缺血区已出现脑水肿,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约12h之后缺血区组织发生坏死使T1弛豫时间延长,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当缺血区软化、囊变时,其信号则与脑脊液相类似。
3.CT扫描 在脑缺血区早期6~24h内只有少数病人出现边界不清的稍低密度区,检出率略逊于MRI,但24h后大都可以看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梗死灶,其形态和部位与闭塞的动脉的分布相一致;2~15天时,梗死区密度更低边界尤为明显,且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2~3周时,侧支循环开始形成,毛细血管增多充血,故梗死区出现弧形或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此时,病灶范围反较模糊;4~5周后,梗死区囊变,密度与脑脊液相似;强化扫描对脑梗死的显示更具特色,动脉闭塞后第1周因局部缺血严重可无强化现象,7~10天时因毛细血管增生,则可见明显的线状、脑回状或环状强化影像,有重要诊断价值。
4.多普勒超声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放射性核素闪烁脑血管造影 有助于了解脑缺血或梗死的情况,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
外伤后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轻症者颈内动脉闭塞不完全、侧支循环较好的病人可试行内科疗法,适量给予激素和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碳酸氢钠、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溶液、含5%二氧化碳的氧吸入及颈交感神经封闭等治疗。必要时可酌情采用抗凝疗法,如肝素75~125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用2天停药。有作者提出,在脑血管造影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时,随即经造影导管直接注入含24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0ml,可以改善预后。不过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出血倾向问题,尚有待研究,必须在严格监测病人出凝血机制的前提下谨慎进行。此外,为减轻脑水肿降低脑耗氧量,可以给予降温及巴比妥药物疗法,以保护脑组织。近年来对颈内动脉闭塞多主张手术治疗,特别是发病后最初的12h之内,一般不超过24h,即可将血栓剥除。手术的适应证是:颈内动脉颈段闭塞或系手术可及的部位;动脉闭塞完全或管腔狭窄小于2mm;临床症状虽轻但造影可见动脉壁有硬化斑溃疡形成,此时发生血栓的机会甚大,宜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全麻下施术,病人仰卧颈过伸头偏向健侧,自乳突下缘至甲状软骨下界,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纵行切开,分离深筋膜显露颈总动脉,循此主干向上近二腹肌下后缘,即可见颈动脉分支。注意居内侧向前行者为颈外动脉,于起始处即有甲状腺上动脉、咽升动脉及舌动脉等分支,居外侧向后行者是颈内动脉,此处无分支,可资鉴别。根据脑血管造影的发现及术中扪诊以确定暴露的范围,然后用1%普鲁卡因(奴夫卡因)或利多卡因浸润在颈动脉窦周围,以阻断神经反射,同时经静脉注射肝素50mg作为防止新血栓的准备。继而用暂时断流夹分别将颈总、颈内和颈外诸动脉阻断,于闭塞部位纵行切开动脉壁,如果血栓形成不久较松软则可用吸引器将其吸出,再放开颈内动脉上方断流夹,观察如有鲜血良好回流则说明管腔已通,即可缝合动脉切口结束手术。设若血栓已机化与血管内膜紧密附着不易剥离,或管腔已严重狭窄、瘢痕形成,则应自近端的颈总动脉至远端的颈内动脉插入—硅橡胶管作为暂时分流用,在保证脑血液供应的情况下,行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行血管移植术。术后应继续抗凝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