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人老先老腿,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腿疼,第一反应可能是去骨科看病。但是在血管外科专家眼中,只看骨科很可能会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个隐形杀手成为“漏网之鱼”,从而贻误病情,严重者甚至要截肢。因此,有关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腿疼,最好同时挂两个科室的号:一是到骨科看看,二是去听听血管外科医生怎么说。■本报记者侯赛腿疼可能是血管闭塞“现在走几分钟路,小腿就疼得不行,这把老骨头真是不中用了。”83岁的李阿婆最近经常小腿疼痛,以为是得了关节炎,到医院骨科看了几次,做过针灸,吃过中药,都不见好,后来在一个骨科医生的建议下,到血管外科诊断得知,自己原来患上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人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子,时间长了,也会长‘水垢’。”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肖占祥对记者解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俗来讲,就是腿上的血管不通了。病变的动脉血管脂类物质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最终形成血栓,使血管变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形成管腔闭塞时,供给下肢的血流量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下肢就会发生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患者感受到的就是腿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易和骨科病混淆“主要是因为早期症状跟骨科病类似,才容易被忽视。”肖占祥说,现在血管疾病中有两大类已经为患者所熟知,分别是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疾病。而周围血管疾病,特别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也是常见的血管病,但人们对它的关注还很少,主要是因为其早期症状与骨科腰椎疾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患者往往认为腿上的病不要命,所以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如果治疗不及时,腿上的病不仅会影响患者平时的活动,严重的甚至会截肢。下肢血管病变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呢?肖占祥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现在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主要与“三高”有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高危因素。“病史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有下肢血管病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肖占祥说。年纪越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越高。70岁以上的人群超过八成都有下肢血管病变。吸烟、超重、久坐不立的不良生活习惯等,也会增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概率。秋冬季节是该疾病的高发期。饮食与运动预防动脉硬化闭塞对于预防动脉硬化闭塞症,最主要的就是预防或治疗诱发疾病,而饮食均衡与运动占据了重要地位。预防高血脂症。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控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尽量减少食用动物内脏、奶油、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发现患了高血脂症,要长期服用降脂药物。预防高血压病。40岁以上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自我调节神经功能,保持平稳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控制盐的摄入量,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糖尿病的预防。控制糖的摄入,不应每天过多食用甜食,经常检测血糖,发现患了糖尿病要及时治疗,治疗包括科学控制饮食量和饮食种类,食物以蔬菜、豆制品为主,面食、米饭为辅。除以上预防“三高”措施外,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要做的就是保暖,尤其是对下肢的保暖。进入秋冬季节,可以用护膝产品;再就是适当地运动,保持体内血液循环通畅;临睡前泡泡脚,有利于全身的气血循环,对下肢有好处。一旦出现小腿乏力、酸痛等,应及时就医,不要盲目地认为是老寒腿。中老年人腿疼看医生,最好同时挂两个科室的号:一是去骨科看看,二要去血管外科查查,这样就能在早期发现下肢血管病,从而尽早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轻者,可以用针灸疗法,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病症,也可以在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扩血管和溶栓的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