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怎么治疗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病因有哪些?心室间隔穿破病例心肌透壁梗塞范围一般比较广泛,心室间隔穿破的发生时间一般在心肌梗塞后2周左右,最短者24小时,最长者23天,心室间隔穿破的部位最常见(60%)于心室间隔的前方,靠近心尖区,由于冠状动脉前降支高度狭窄或梗阻引致前壁心肌全层梗塞,穿破部位在心室间隔的后方者约占20%,由于冠状动脉后降支病变引致下壁心肌梗塞,前降支和后降支均有梗阻性病变时,则心室间隔可多处发生穿破,先后间隔数日内出现,心室间隔后方穿破的病例常伴有乳头肌梗塞或功能失常,产生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室间隔穿破的口径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3~4cm,穿破处边缘组织不整齐,破孔口径愈大则左至右分流量愈多,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愈为严重。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要做什么检查?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的检查方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血管影纹增多。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肌梗塞的部位。右心导管检查:在心室水平可发现血氧含量增高,肺循环血流量常超过体循环血流量1倍以上,肺动脉压及肺微嵌压升高。选择性左心室造影有助于明确心室间隔穿破的位置和数目,了解左心室功能状况和判明有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轻重程度,但不宜用于病情严重的病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的数目和程度,对判定是否需要同期施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可提供重要资料。超声心动图及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以及核素心肌扫描也有助于判定心肌梗塞的部位和程度。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的并发症有哪些?
下壁梗死:心脏的下壁血管栓塞,导致该处心肌坏死缺血
二尖瓣关闭不全:通常情况下,从初次风湿性心脏炎到出现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症状可长达20年;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进展迅速,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感,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症状有:劳动性呼吸困难,疲乏,端坐呼吸等,活动耐力显著下降,咯血和栓塞较少见,晚期右心衰竭时可出现肝脏淤血肿大,有触痛,踝部水肿,胸水或腹水,急性者可很快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其心肌梗塞并发心室间隔穿破的治疗主要为以下几种:
心室间隔穿破造成急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常在发病后短期内引致死亡,起病后25%的病例于24小时内死亡,50%的病例在1周内死亡,70%于2周内死亡,发病后生存1个月以上者仅有20%,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施行手术,缝补破口,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但手术时间的选择需权衡利弊,争议颇多。心室间隔穿破后,缺血性坏死的心肌组织需历时6~8周方能完成纤维性愈合过程,此时施行手术由于病情已较稳定,破孔周围的纤维化心肌组织又比较牢固,持线能力较强,手术成功率较高,但大多数病例未能生存到发病后2个月,因此宜尽可能提前施行手术治疗,然而发病后早期手术,手术死亡率较高。关于外科治疗的时机,目前的倾向性意见是根据病情,区别对待,一部分病例心室间隔穿破后未产生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心排血量未明显减少,无心源性休克征象,没有肺静脉压力升高的症状,肾功能良好,尿量未减少,血液生化检查尿素氮和肌酐含量正常者,可严密观察病情,继续内科治疗,延迟到发病3周后手术死亡率降低时进行外科治疗,对于大多数心室间隔穿破病例,由于发病后血流动力学发生急骤改变,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呈现心源性休克,肺静脉压升高,肾功能减退,体液平衡失调等症状时,则必需尽早施行外科手术,虽然心室间隔穿破后早期手术死亡率较高,但只有采取外科治疗,才有可能挽救一部分病人的生命,病情发展到呈现重度休克,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肾或其它内脏功能衰竭时,则应列为外科治疗禁忌证。心室间隔穿破病情危急需尽早施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宜插入Swan-Ganz飘浮导管,通过测定压力和血氧含量明确诊断后,立即进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暂时改善心脏排血功能,防止病情迅速恶化,并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支持下施行外科手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