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石病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导管结石多为卵圆形或长柱形,腺体内多为圆形或分支状,位于导管与腺体交界处结石多为锥体状。结石表面有时可有一条长沟,大小可从数毫米至2cm不等,多为单个,也有多个的。有的坚硬,有的较为松软,呈浅黄色或棕褐色。剖面为分层状,中央有一个或多个核心,其化学成分为磷酸钙,约占70%-75%,碳酸钙约占10%-15%还有少量钾、钠、镁、铁等无机盐类。有机物占5%为细菌、脱落上皮细胞、粘液等;水分占2%。此外尚可见到如牙刷毛、麦穗芒、鱼刺等异物。涎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影响涎液的排出,被涎石阻塞的近心段导管及腺体内导管扩张,管腔内克满粘性涎液和炎症细胞,上皮细胞变性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增生,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最后出现腺组织萎缩,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形成。
涎石多发生于导管内,或导管与腺体连接部位,颌下腺所分泌的唾液中,粘液含量较高,偏碱性,钙与磷酸盐含量也较高,且导管长,开口大,位于口底,最易产生颌下腺涎石,且为导致颌下腺炎的主要病因,涎石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涎石阻塞导管,使涎液排出受阻进食时,特别在进酸性食物时刺激唾液大量分泌,涎腺迅速增大、肿胀、疼痛,进食过后,症状逐渐消退。唾液的排出受阻滞留于腺内,可发生继发感染,出现涎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炎症的反覆发作,导致腺体纤维化,分泌功能减低,阻塞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导管内小结石不影响唾液排出,或发生在腺体内的结石,可无自觉症状,小的涎石也可自行随唾液排出。
来源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