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冼文光琼海的一对年青夫妇,婚后一年多早产生下一对龙凤胎,因为没有及时复诊,后来在对孩子进行眼底检查时发现,两个孩子都罹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姐弟俩恐怕要在黑暗中度过余生,令人扼腕。近20多年来,随着妇产科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学领域迅猛发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普遍建立起来,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经抢救多能存活下来,但是毕竟身体并未发育完全,其中眼底视网膜病变就是早产儿的一种常见病。这是因为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要给予吸氧治疗,使得早产儿接触到高浓度的氧气,二者作用的结果导致视网膜的血管停止发育甚至部分消失。由于婴幼儿不能表达自身的不适,而且视力的检查属于主观的检查,孩子不能很好配合,使得医生和家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视网膜的异常表现,从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经成为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2004年我国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对有发病危险的新生儿,如同时有胎龄不足38周或者体重低于2000克,并且出生后发生窒息、接受过吸氧或输血治疗的新生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检查。胎龄大于32周或出生重在1500克~2000克,应在出生后第四个星期检查。胎龄大于28周或体重在700克~1500克者,应在出生后第二个星期进行初次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一次。胎龄小于28周或体重小于700克,应在出生后第一个星期进行初步检查,以后每星期检查两次,持续到视网膜发育成熟为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发展由轻度到重点分为5期,第1、2期的病变有部分发展到第3期,其他可以自行消退,属于观察期,不需处理;病程发展进入第3期则需要治疗,该期持续时间短暂,是治疗的最佳时间,也称为“窗口期”,如果对该期病变施行激光或冷凝治疗预防新生血管生成或使其消退,疗效较好。病变发展进入第4、5期则出现视网膜脱离和晶状体后纤维增生,视力几近丧失,只能通过巩膜环扎和玻璃体切除等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维持一定视力,但预后较差。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两个重要环节,第一是有早产危险的孕妇产前在医生的监控下使用激素预防婴儿出生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第二是婴儿出生后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严格依据上述指南施行氧疗。(作者为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长期从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科研工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