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眶蜂窝织炎
眶内软组织或骨膜下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有向颅内蔓延的趋势,引起永久性视力丧失或海绵窦血栓或化脓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可由鼻窦或牙齿感染蔓延而来,也可由其他部位感染的转移性扩散或通过眼眶外伤带入的细菌所引起。
根据Chandler提出的分类方法,眼眶炎症可以分为眶隔前蜂窝织炎、眼眶蜂窝织炎、骨膜下脓肿、眼眶脓肿、颅内并发症形成。眼眶蜂窝织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是副鼻窦炎、面部及其他部位感染、眼眶外伤、医源性等。眼眶CT检查可以明确病变范围及毗邻结构情况,为临床疗效观察、评价的重要手段。眼眶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周围结构感染可引起眼眶蜂窝织炎,故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可预防、减少眼眶蜂窝织炎的发生。眼眶蜂窝织炎向颅内蔓延扩散,可并发海绵窦栓塞性静脉炎、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本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控制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护理措施包括眼部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等,对提高临床疗效、预后必不可少。
眶蜂窝织炎最常见的原因是副鼻窦炎导致继发性眼眶炎症以及眼睑外伤后感染所致。症状包括眼眶剧痛,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发热和全身不适且可能并发视神经炎而视力减退,眼眶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全眼球炎和感染扩散到脑膜和脑部。
眶蜂窝织炎多由邻近组织的细菌感染扩展引起,以鼻窦、鼻腔及牙齿为最常见,其次为面部疖肿、睑腺炎,也可发生于眶骨膜炎、眶外伤伴眶内异物存留、手术后感染等。致病菌常常由邻近区域的静脉血留蔓延而来,设备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继而为化脓性炎症。
从解剖部位可分眶隔和眶隔后的眶蜂窝织炎,但临床上可以是疾病的不同阶段,节可以相互扩展。
1、隔前蜂窝织炎
是指炎症和感染局限在眶隔之前眼睑和眶周的结构,隔后结构未受感染。主要表现为眼睑水肿,眼球未受累,瞳孔光反射与视力良好,无眼球运动障碍,眼球运动时无疼痛,无球结膜水肿。
2、隔后眶蜂窝织炎
由眶软组织感染引起,常较严重,伴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发热,神志萎靡,急性重病面容,白细胞增高。眼球明显前突,眼睑红肿,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可因高度眼球突出引起暴露性角膜炎。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转动时旁疼痛。触诊时眼睑紧张且压痛明显。如发现视力减退和瞳孔异常,则提示病变累及眶尖部,系眶压过高或炎症及毒素直接侵犯视神经所致。炎症蔓延至眼内,可引起葡萄膜炎,眼底可见视网膜静脉迂曲,视盘水肿。
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引起眶尖综合征,导致视力丧失,颅神经麻痹。感染向颅内扩展,可造成海绵窦血栓、脑膜炎、脑脓肿或败血症,危及生命。
患者因眼肿胀、疼痛、视力下降,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个别患者担心是否患眼肿瘤,情绪低落、不思饮食、烦躁易怒、失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有关病情和治疗方法,逐步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主动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每4h测量生命体征1次,按时巡视患者,注意观察和询问眼部及全身情况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眼部用药严格无菌操作。应用两种以上眼药液时,合理安排滴眼时间,动作要轻柔,避免加压眼球引起角膜穿
孔、眼球破裂。眼分泌物多的患者,滴眼药前先用无菌棉签抹去分泌物,尽量将眼药液滴入上、下结膜囊。眼球突出、角膜暴露明显的患者,涂眼药膏时要将暴露的角膜涂满眼药膏,预防暴露性角膜炎。
眼睑湿敷,用30%~50%硫酸镁热湿敷肿痛的眼睑,一方面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促
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并可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减低刺激症状的疼痛;另一方面,30%~50%硫酸镁的高渗作用有减轻炎性渗出,消除组织水肿和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局部抗炎的能力。方法:将30%~50%的硫酸镁加热至30℃~40℃,适量浸湿纱布,敷于眼睑,2次/d,每次1520min[2]。
眶内脓肿形成者,切开排脓,切开部位选择局部触痛明显、脓肿最突出或体位最低处,切开排脓后,放置橡皮引流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要保持引流通畅及敷料的清洁、干燥。常规7d左右拔除引流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