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1. 胆囊管梗阻胆囊结石、寄生虫等可梗阻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造成胆囊出口的阻塞,使胆汁郁积和浓缩,浓缩的胆盐可刺激囊壁的粘膜上皮,引起化学性炎症。
2.细菌感染急性胆囊炎的早期多为非细菌感染性的因素。由于胆囊的缺血、损伤、抵抗力降低,发病一周后,50%以上的病人可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可通过血源性和门静脉性播散、上行感染及淋巴途径抵达胆囊,加重急性胆囊炎的进程,常见的细菌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梭状芽胞杆菌等。
3.其他妇女妊娠时由于性激素的影响,或迷走神经阻断术后由于疼痛、恐惧、焦虑等神经及精神因素的影响,均可导致胆囊排空障碍,胆汁郁积,囊壁受到化学性刺激引起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结石阻塞了胆囊管,造成胆囊内胆汁滞留,并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胆囊粘膜层发生炎症水肿.以后炎症波及到胆囊全层。胆囊内可充满脓液,浆膜面有脓性纤维素性渗出。最后,胆囊可发生坏疽穿孔,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穿孔部位多发生在胆囊底部或结石嵌顿的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穿孔至邻近脏器,如十二指肠、结肠和胃等,可造成胆内瘘。胆囊内脓液排入胆总管内,可引起急性胆管炎。少数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和粪链球菌。约有10%—15%为厌氧菌。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常发生在创伤后,或与胆系无关的一些腹部手术后,胆囊管通常无阻塞。一般认为手术和创伤后的脱水、禁食、麻醉剂的应用,以及严重的应激反应所致的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胆囊胆汁的滞留和胆囊粘膜抵抗力的下降,再加上继发细菌感染,能造成胆囊的急性炎症。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展迅速,一般在24h内即发展成坏疽性胆囊炎,并表现为整个胆囊的坏疽。
1. 急性水肿型胆囊胀大,浆膜充血,胆囊壁水肿增厚,呈灰红色,浆膜面有纤维素渗出。显微镜下见粘膜不同程度充血和坏死,粘膜层有白细胞浸润、小静脉和淋巴管扩张,偶有小血管血栓。
2.急性化脓型胆囊腔内有血性胆汁和积脓。胆囊壁各层均有弥漫性白细胞浸润,浆膜面可被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覆盖,囊壁内可有青紫色斑点状坏死区。若胆囊管梗阻不缓解,可使胆囊腔内压力增高致胆囊缺血继发细菌感染,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穿孔多发生在胆囊底部。穿孔时胆汁可流入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如穿孔的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则可形成胆囊周围脓肿。若胆囊穿透入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则形成胆肠瘘。
证候:右胁腹部胀痛,或有阵发性加剧,痛引肩背,口苦,食欲不振,右上腹有轻度压痛,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见胁腹胀痛。气属无形时聚时散,故可有阵发性加剧。胆经循行于肩上,则可见痛引肩背。肝火上炎,因此口苦。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故食欲不振。脉弦为肝郁之象。
证候:右胁腹部时有刺痛,痛处固定不移,胁下或有积块,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或涩。
证候分析: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痹阻脉络,故胁痛如刺,痛处固定不移,瘀结停滞,积久不散,则渐成积块。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脉沉或涩,均属瘀血内停之征。
证候:右上腹持续性疼痛,伴沉重感,高热寒战,口苦咽干,口渴,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身黄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而口苦。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以致目黄身黄。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肝火上炎,故口苦咽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身目黄染,甚者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利,郁阻不通,故胁痛不已、胀满拒按。湿热蕴结,阻遏阳气,则可见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湿热熏蒸,胆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身目黄染。湿热蕴盛,酿成热毒,上扰心神,则神昏谵语;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故四肢厥冷。热入心血,伤阴耗津,则舌红绛,吝黄燥,脉滑数。
1.腹痛腹痛多发生于右上腹,也可发生于中上腹,程度较剧烈而持久,常有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放射。随炎症过程的进展,腹痛常局限于右肋下胆囊区。疼痛多发生于夜间,常于饱餐尤其进食较多脂肪之后发作。若有胆囊管梗阻,可有间断性胆绞痛发作。
2.恶心、呕吐60%~70%的患者可有反射性恶心及呕吐,甚者可吐出胆汁,并可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3.全身症状80%的患者可有中度发热。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烦躁、谵妄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患者多呈急性病容,呼吸表浅而不规则。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征象。40%~50%的病人可出现黄疸,一般为轻度黄胆,若伴有总胆管和肝胆管结石梗阻或伴发胆管炎时则黄疸明显加深。
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稍膨隆,腹式呼吸受限,右肋下胆囊区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阳性。约1/3病人因胆囊积脓或胆囊周围脓肿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胆囊。
1.急性胰腺炎尽管急性胆囊炎病例中有部分病例血清淀粉酶升高,或因胆石性胰腺炎使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鉴别困难,但二者同时存在者较少见。急性胰腺炎病人腹痛和压痛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左侧,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较急性胆囊炎为高,B超显示胰腺肿大水肿、边界不清等急性胰腺炎征象而没有急性胆囊炎征象,CT检查对诊断急性胰腺炎较B超更为准确。
2. 急性溃疡穿孔可有类似急性胆囊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的征象,但往往有典型的节律性周期性胃痛史,腹部板样强直,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平片或透视显示腹腔内有游离气体。
3.高位急性阑尾炎疼痛在脐周或中上腹部,而逐渐转移或集中在右腰部或右下腹上方,而急性胆囊炎疼痛在右上腹部,且在肋缘下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B超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方药:清营汤加减。方中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清营凉血;元参、麦冬养阴清热;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以透邪热。
湿热重者加茵陈、黄芩;腑实便秘可加大黄、枳实;神昏谵语者可服安宫牛黄丸;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者加服独参汤补气固脱以救急。
临床常见证型为上述四种,但又可相互交织、互相演变。治疗上应注重清、利、疏、通,因湿热不清,邪毒不除,不利胆疏肝则湿热难消,不通腑泻下邪毒从何而去。对胆绞痛剧烈者,通腑泻下为其首要,泻而痛减。体质佳者可重用大黄。在此基础上融汇变通,随证施治,乃可取得良效。且清利湿热宜早宜尽,若清利不及时彻底,恐湿热壅盛,酿成脓毒证的危候。
(1)泥鳅散:取泥鳅若干条,烘干研粉,每服9g,每日三次,饭后服。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分型与病理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气滞型和血瘀型大致相当于发病早期的非细菌感染阶段,主要是胆囊出口梗阻、胆盐刺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 治以中药疏肝利胆、行气活血为主,辅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但由于胆囊的缺血、损伤、抵抗力降低,发病一周后约50%以上的病人可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为湿热型,此时治疗即应积极抗感染,配合中药清利湿热;许多利胆中药具有促进胆汁分泌、松弛Oddi括约肌,如大黄不但利胆力强,且抗菌谱广,被推荐为胆囊炎的首选药物。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及烦躁、谵妄等症状,相当于中医脓毒证,治疗应以西医为主,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及手术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