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黄斑部中心凹或中心凹旁某一象限内有一不规则的类圆形病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位于神经上皮下。病灶周围或表面有出血及反光晕。裂隙灯前置镜下检查灰白色膜外光带前移,前后两条切线分离,其间有积液存在,表明神经上皮下浆液性脱离。出血可位于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等不同层次,呈点状、片状,位于灰白色病灶表面或围绕其周围。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色素变动(增殖或脱失)及硬性渗出。日久病灶周围有神经上皮的囊样变性及机化膜增殖产生的黄斑部皱缩性瘢痕。偶尔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在视盘边缘出现。双眼立体镜下观察,可见神经上皮隆起,其下为视网膜下浆液蓄积(图2,3,4)。
1.药物 目前尚无针对新生血管膜的特效药物。-2a干扰素曾试用于临床,其剂量是每平方米体表面积300万~600万U,隔天1次口服,共8~12周,但90%的病例并不能提高视力和得到荧光血管造影证实的新生血管膜缩小,且副作用很大,建议不宜推广。也有人提出-2a干扰素可作为手术切除新生血管膜的辅助药物以减少新生血管膜复发。近来动物实验显示苯二甲蓝染料(phthalocyanine)光动力学疗法可关闭新生血管膜,是一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2.激光 激光光凝已被证实是治疗新生血管膜、预防严重视力丧失的有效方法。黄斑光凝研究(macular photocoagulation study,MPS)小组的资料显示光凝对黄斑中心凹外、近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下或复发性新生血管膜均有效,但尚不是最佳治疗方法,一是视力下降,再就是新生血管膜复发或残留,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视网膜疾病专家也不能使之幸免。黄斑中心凹外新生血管膜激光治疗后2年内复发率在老年黄斑变性组为52%,在POHS组或特发性新生血管膜组也可达28%。新生血管膜高复发率原因可能是:①激光覆盖面小或未能完全破坏新生血管膜;②光凝斑边缘出现新的新生血管膜。激光治疗可使用氩、氪裂隙灯激光,也可使用二极管激光或激光间接眼底镜。
3.手术 黄斑新生血管膜自然预后差及激光治疗局限性促使人们想到通过手术治疗提高视力。1989年de Juan和Machemer开创视网膜下手术切除新生血管膜的先河。基本手术方法有3种:①单纯新生血管膜切除;②新生血管膜与脉络膜离断但不取出;③新生血管膜切除同时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瓣转移或同种异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总的看来,手术方法对某些病因引起的新生血管膜是有益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提高视力,有部分病人仅是对比敏感度提高、视物变形消失或改善、中心暗点缩小或是阅读速度提高,尤其是在老年黄斑变性中。长期随访有待进行,并且目前尚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故不宜盲目开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