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异位和脱位
移位的晶状体仍在瞳孔区、虹膜后平面的玻璃体腔内,晶状体不全脱位产生的症状取决于晶状体移位的程度。如果晶状体的轴仍在视轴上,则仅出现由于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弯曲度增加引起的晶状体性近视。如果晶状体轴发生水平性、垂直性或斜性倾斜,可导致用眼镜或接触镜难以矫正的严重散光。更常见的不全脱位是晶状体纵向移位,可出现单眼复视。眼部裂隙灯检查可见前房变深,虹膜震颤,晶状体呈灰色,可见赤道部甚至断裂的悬韧带,玻璃体疝可脱入前房,表面有色素;眼底镜下可见新月形的眼底反光和双眼底像。
晶状体全脱位比晶状体不全脱位更严重。晶状体可脱入瞳孔区产生瞳孔嵌顿,常发生在外伤后晶状体轴旋转
90
,晶状体的赤道位于瞳孔区甚至晶状体
180
转位,晶状体前表面对向玻璃体。
摘除脱位的晶状体比一般白内障摘除风险大,盲目手术可能导致视力的损害甚至眼球的丧失。因此应慎重决定治疗方案。晶状体脱位的治疗取决于晶状体的位置、晶状体的硬度、患眼的视力和对侧眼的视力、年龄、有无先天异常、有无出现并发症及手术的条件等。晶状体脱位造成视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屈光间质浑浊、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眼底异常等,因此晶状体摘除术后并不一定能改善视力。
对于没有并发症的晶状体不全脱位,治疗的办法是用框架眼镜或接触镜矫正有晶状体区或无晶状体区的屈光不正,恢复适当的视力。由于有晶状体区的散光多数是不规则的,往往难以矫正,而无晶状体区的光学矫正常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无晶状体区较小,同时前房较深,可用弱的散瞳剂将瞳孔持续散大,或进行激光虹膜切开,增加无晶状体区,利于无晶状体区的屈光矫正。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