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教授获癫痫大使奖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接触到神经科学,发现它是比较难学的。我这人有个性格,在搞研究和工作上就喜欢挑战高难度。”1995年,廖卫平到悉尼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后受到触动,感到国内在癫痫的发病机制层面做的研究太少,他再次“挑战高难度”。
廖卫平介绍,现在广医神经科学研究所首先从临床筛选病人,从经过选择的病人处寻找研究对象——特定的异常基因,然后在体外复制这个基因,再将其转移到细胞中去观察。“有专家说我这是‘战线拉得最长的实验室’,因为在国外,以上的步骤多是由几个实验室合作完成。”
他自嘲为“宅男”:“做基础研究就是要沉得下心。我几乎不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除了紧急病例外我也很少参加会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做研究,搞得头发都白了。四五年才发表文章,也有压力,但还是要坚持。”
廖卫平及团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关于钠离子通道突变的学术论文面世可谓“一波三折”。“2008年开始,我就向专业期刊投稿。两年的时间里,被退稿十几次。”
廖卫平回忆,最后一次接到退稿时,他整夜无眠。那天广州下着大雨,他穿着拖鞋赶到实验室,写了一封长信,与《癫痫》杂志争辩论文中的问题。2010年,这篇文章终于获得发表,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有意思的是,在该文发表之后,《癫痫》杂志又请廖卫平为其审读了两篇来稿。“后来,他们就聘我做编委。”廖卫平说,获颁“癫痫大使”奖之后,他希望推进中国癫痫研究学界与国际学界的深入交流。(记者黄茜 通讯员陈苹、许咏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