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寿命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可占总病例的一半左右。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其他甲状腺癌相比恶性度最轻。多见于儿童或年轻(40岁前)女性患者,有些患者在儿童时期曾作过颈部x线治疗。 肿瘤生长缓慢,可在甲状腺内局限数年,病灶可经腺内淋巴管自原发部位扩散至腺体的其他部位和局部淋巴结,也可局限数年,故易忽视其性质。 病理可见分化良好的柱状上皮呈乳头状突起,核清晰伴嗜酸性细胞浆,常可见同心园的钙盐沉积。 临床上除扪及结节或局部淋巴结肿外,表现较少。 甲状腺核素扫描时呈冷结节; 颈部X线检查可显示瘤体有细点状或同心园钙盐沉着。 乳头状癌可由TSH的刺激而生长,用甲状腺激素可使之缩小。手术如包膜完整而无转移者,寿限正常。如有血管侵犯,则三分之一患者约有10年存活率。
NCDB研究表明,乳头状癌,滤泡癌,霍斯勒氏细胞癌的10生存率分别为93%,85%,76%。虽然说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高,但死于甲状腺癌的病人近95%是上述三种类型癌。 依赖于最初的治疗和其它一些预后变量,近30%的分化病人在几十年内复发,66%的这些复发病人在治疗后第一个十年内复发。虽然复发通常不是致死性,但是颈部复发一般较严重,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死因子。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表明,颈部淋巴复发最常见占74%,随后是残留甲状腺复发占20%,气管或肌肉复发6%。在所有复发的人群当中有8%病人死于复发。21%的病人存在远处转移复发,63%在肺内转移。出现远处转移的病人,有50%死于癌。
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乳头状癌与滤泡癌的结局,但主要因素是:
1)年龄:相当数量的研究表明,年龄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甲状腺癌在40岁以后的病人,致死更多,以后逐步升高,60岁后急剧升高。然而,肿瘤复发于死亡率曲线不一样。小于20岁和大于60岁的病人复发率较高,达40%。其它年龄段为20%。
2)肿瘤因素:虽然典型乳头状癌生存率很好,但死亡率与分化类型有很好的一致性,分化好的肿瘤有包膜,约占10%乳头癌,是良好预后的表现。
预后不好与下面因素有关:
1、未分化肿瘤、高细胞乳头变,10年致死率达25%。
2、柱状变异乳头状癌,增长迅速,90%的死亡率。
3、弥漫性硬化性变异,整个甲状腺浸润。滤泡样变异性乳头状癌,滤泡样结构,典型的乳头状细胞,比起一般乳头状癌没有显示更坏的预后。 滤泡状癌典型有包膜的孤立结节比乳头癌更富有侵袭性。有滤泡结构,诊断为癌,是由于滤泡细胞浸润至包膜或血管。穿破包膜预后较差。许多滤泡状癌转移可能性较小,那些只有轻度穿破包膜没有血管转移的。这些病变与乳头状癌相似很少有可能引起远处转移或致死。高侵袭性的滤泡癌不是很常见, 80%这些肿瘤发转移,20%的病人在被诊断后几年内致死。预后差与病人年龄大,分期高,肿瘤体积大密切相关 乳头癌与滤泡癌预后相似,如果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直径小于1.0cm,或微转移两者都有较好的预后。如果出现远处转移,高侵袭预后差。
3)原发肿瘤大小 :乳头状癌小于1cm,命名为微小癌,通常在良性甲状腺病手术中发现,复发率致死率几乎为零。另外一些生物学行为较差小乳头癌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约20%的多发微小癌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一些研究发现近60%的颈淋巴结转移来自多发的微小癌,这种肿瘤更可能出现远处转移。肿瘤小于1.5cm乳头癌或滤泡癌不会发现远处转移,而较大肿瘤30年内复发率为33%。小于1.5cm乳头癌或滤泡癌30年死亡率为0.4%,而较大肿瘤(1.5cm)为7%(P0.01)。实事上肿瘤大小与预后、死亡率呈线性关系。
4)局部入侵:10%的分化甲状腺癌出现局部入侵,造成局部器官功能不全,增加死亡率。局部入侵的肿瘤局部复发是没有入侵的2倍,33%有局部入侵的病人死亡。
5)淋巴结转移: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8029例成人乳头癌病人中,36%的出现淋巴结转移,1540例滤泡型癌中,17%出现转移,儿童乳头状癌80%出现淋巴结转移。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成为甲状腺癌唯有的症状。这此病人在术中可以发现多个淋巴结出现转移。 区域淋巴转移对预后作用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影响复发和生存率。另外一些人认为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高危因素对于局部复发和癌相关死亡率。淋巴转移与远处转移有一定相关性,尤其是那些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或穿破淋巴结包膜,或纵隔淋巴结转移。一项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病人15%死于癌,与没有淋巴转移病人对比明显增多(P0.02)。另一项研究表明,有纵隔淋巴结转移乳头癌病人80%出现远处转移。另外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人,30年死亡率10%,明显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P0.01)。
6)远处转移 :对于乳头状癌和滤泡型癌来说远处转移是引起致死的主要原因。10%的乳头状癌,25%的滤泡型癌出现远处转移,近50%的病例在诊断即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在霍斯勒氏细胞癌和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中发现率更高为35%。远处转移位置,在13个研究中报道的1 231名出现远处转移的病人当中,肺转移(49%),骨(25%),肺和骨(15%)或其它软组织(10%)。远处转移影响病人结局的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转移的位置,对131I的摄取能力,胸片结果。虽然一些病人,尤其是年青病人,远处转移仍可存活数10年,但50%的病人在5年死亡,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一些肺转移的病人也出现了长期生存的情况。例如,有项研究发现,远处转移至肺时,50%的病人10无病存活,骨转移的病人都没有如此长期的生存。出现肺转移的生存率高,在那些年青的病人131I扫描发现弥漫转移,X线没有发现,这是很明显因素延长肺转移的无病生存期。那些大病灶肺转移不浓聚131I和那些小结节转移在X线上可以发现,而131I不浓聚的,预后差。对于髓样癌病人年龄小于40岁,5年,10年存活率分别 95% 和75%,而年龄大于40岁,分别为5%和50%。
可能作为髓样癌不良预后的因素包括:
1)不均匀或缺少降钙素免疫组化染色;
2) CEA水平升高,尤其是降钙素水平维持稳定情况下;
3)术前有高降钙素血症。术后血浆高降钙素水平对预后影响需根据手术切除前的病变情况。研究了31例病例(10例为散发,15例为MEN 2A,6例为MEN 2B),5年,10年存活率为分别为90%,86%。最近两项研究表明术后出现高降钙素水平有更高的死亡率,平均随访10年超过50%的病人出现复发。常规淋巴清扫或切除可及肿瘤不能降低降钙素水平至正常;因此,需注意切除微转移灶。有报道,11例行扩大切除颈部及上纵隔所有结节及周边组织,4例在术后2年降钙素降至正常水平。
对于未分化癌,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疾病为致死的。从确诊起计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1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25%,5%。50%的病人死于上呼吸道梗阻和窒息(尽管经常行气管插管),或死于其它局部或远处转移并发症和或治疗相关死亡。局限于颈部的病变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若出现远处转移则只有3个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