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混合瘤
目錄1 拼音2 英文參考3 疾病別名4 疾病分類5 疾病概述6 疾病描述7 癥狀體征8 疾病病因9 病理生理10 診斷檢查11 治療方案12 預后及預防13 特別提示14 相關出處
1 拼音xián xiàn hùn hé liú
2 英文參考pleomorphic adenoma
mixed tumor of salivary gland
3 疾病別名
多形性腺瘤
4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
5 疾病概述
涎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好發部位是腮腺、頜下腺、腮部小涎腺,任伺年齡均可發生,以30-50歲為多見。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混合痼鏡下組織像復雜,可見腫瘤性上皮組織與黏液樣組織或軟骨樣組織。有人認為瘤變的上皮細胞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因而形成了多形性腺瘤的復雜形態。 臨床表現: 混合瘤早期為無痛腫塊,生長緩慢。瘤體呈球狀,分葉狀或不規則,有結締組織被膜,但有時不完整。周圍邊界清楚、活動、質地中等硬度,有囊性變時,可能捫及波動。
6 疾病描述
多見于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癥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腭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7 癥狀體征
多見于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癥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腭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局部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8 疾病病因
多因素致病。
9 病理生理
不明。
10 診斷檢查
為明確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其性質,診斷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詳細詢問病史 包括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癥狀輕重、治療效果,以及有無鼻、咽、喉、口腔等器官受累的臨床表現,或發熱,消瘦等全身癥狀。
2、臨床檢查 首先注意觀察兩側頸部是否對稱,有無局部腫脹,瘺管形成等現象。然后進行頸部捫診。檢查時受檢者頭略低,并傾向病側,使頸部肌肉松弛,便于腫塊之捫摸。檢查時注意腫塊之部位、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或搏動,并應兩側對照比較。如前所述,成人頸部腫塊應考慮轉移性惡性腫瘤可能,因此,應常規檢查耳鼻咽喉、口腔等處,以便了解鼻咽、喉等處有無原發病灶。必要時可作鼻內窺鏡或纖維鼻咽喉鏡檢查。
3、影像學檢查 頸部CT掃描除可了解腫瘤部位、范圍外,并有助于明確腫塊與頸動脈、頸內靜脈等重要結構的關系,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但較小之腫塊,常不能顯影。為查找原發病灶,可酌情作鼻竇、鼻咽和喉側位等X線拍片檢查。對于頸部鰓裂瘺管或甲狀舌管瘺管,可行碘油造影X線拍片檢查,以了解瘺管走向和范圍。
4、病理學檢查(1)穿刺活檢法:以細針刺入腫塊,將用力抽吸后取得的組織,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適用于多數頸部腫塊者,惟其取得之組織較少,檢查陰性時,應結合臨床作進一步檢查。(2)切開活檢法:應慎用。一般僅限于經多次檢查仍未能明確診斷時。手術時應將單個淋巴結完整取出,以防病變擴散。疑為結核性頸淋巴結炎時,切開活檢后有導致傷口經久不俞愈可能,應注意預防。對于臨床診斷為涎腺來源或神經源性良性腫瘤者,由于腫瘤位置較深,術前切開活檢有時不易取得陽性結果,卻有使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增加手術困難之弊端,故一般于手術摘除腫瘤后再送病理檢查。
11 治療方案
經頸側途徑摘除腫瘤,以便明確頸動脈、頸內靜脈、迷走神經、舌下神經之位置,避免剝離腫瘤時誤傷。
12 預后及預防
無特殊。
13 特別提示
1.在涎腺混合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為多見,并以良性占多數。任何年齡都可發生,男女無差別。
2.涎腺混合瘤必需手術治療,其對放射線不敏感,一般不能放療,由于此瘤為臨界瘤,帶瘤生存時間過長或不適當的處理刺激后可致惡變,因此一旦發現涎腺部位的腫塊應及時手術切除,切忌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藥物外敷治療。
3.本瘤一般生長緩慢,可較長時間無癥狀,但如發現生長加速,硬度增加等即提示惡變,應立即手術,但惡變后手術的預后遠不及良性期手術的預后好。
14 相關出處
耳鼻喉科-頭頸外科(第6版)
相關文獻點此查看相關文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