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样骨瘤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疾病名称5 英文名称6 别名7 分类8 ICD号9 流行病学10 骨样骨瘤的病因11 发病机制11.1 大体检查11.2 显微镜检查12 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13 骨样骨瘤的并发症14 实验室检查15 辅助检查15.1 X线检查15.1.1 长管状骨15.1.2 腕、跗骨及骨骺15.1.3 手、足部的小骨15.1.4 关节内15.1.5 脊柱15.2 核素扫描和γ闪烁照相15.3 CT16 骨样骨瘤的诊断17 鉴别诊断17.1 骨皮质脓肿17.2 骨斑病17.3 骨母细胞瘤18 骨样骨瘤的治疗19 预后
1 拼音gǔ yàng gǔ liú
2 英文参考teoid osteoma
3 概述骨样骨瘤系骨内病变,特点是瘤体基质内含钙化程度不同的由骨样组织构成的小核岛(nidus)。另外瘤体中还有含血管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瘤穴,瘤体四周环以致密硬化骨。1935年Jaffe明确本病以前均误诊为“硬化性化脓性骨髓炎”或“局限性骨皮质脓肿”。骨样骨瘤属少见良性肿瘤。好发年龄为15-25岁,好发部位以下肢长骨为主。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响睡眠,疼痛进行加重,多数可用阿司匹林止痛,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若病损在关节附近,可出现关节炎症状,影响关节功能。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诊断。一旦明确诊断为骨样骨瘤,应手术治疗,将瘤巢及其外围的骨组织彻底清除,可防止复发,术后疼痛很快消失。
4 疾病名称骨样骨瘤
5 英文名称osteoid osteoma
6 别名osteoidosteoma
7 分类肿瘤科 骨肿瘤 良性骨肿瘤 成骨性肿瘤
8 ICD号M9191/0,D16
9 流行病学骨样骨瘤好发于7~25岁之间。男性与女性之比为3∶1。最多见于股骨和胫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腓骨、肱骨、椎体、距骨和跟骨均可见到,但肋骨、髂骨、髌骨、跖骨和指骨罕见。
10 骨样骨瘤的病因骨样骨瘤病因迄今不明,究竟属真性肿瘤还是反应性骨病损,尚有争议。
11 发病机制11.1 大体检查在完整的标本中,肿瘤与周围骨组织分界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直径一般在1cm左右,很少超过2cm。周围组织发生反应性硬化,肿瘤位于其中心。肿瘤的色泽和坚度,随其构成成分而异。当骨样组织占优势时,核心呈棕红色,间或夹杂有黄色或白色斑点,质地为颗粒状或沙砾状,X线检查为一透明区。当核心为密集的骨小梁构成时,则呈红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X线为一密度增深区。肿瘤与周围骨组织有一狭窄的、环状的充血带分隔。周围骨组织一般有反应性骨质硬化现象,尤其是肿瘤发生于骨皮质者最明显。
11.2 显微镜检查骨样骨瘤巢穴中可有不同成熟阶段的骨质,并有丰富的血管结缔组织基质,有不同比例的骨样组织及新生骨小梁。当核心在肉眼检查外表致密而坚实时,镜下则表现为紧密排列的不典型的新生骨小梁,小梁间有扩大的血窦。新形成的骨小梁每有骨母细胞覆衬,并常有少数破骨细胞(图1)。
12 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骨样骨瘤好发于7~25岁之间。男性与女性之比为3∶1。
骨样骨瘤最多见于股骨和胫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腓骨、肱骨、椎体、距骨和跟骨均可见到,但肋骨、髂骨、髌骨、跖骨和指骨罕见。
骨样骨瘤的大小是这种病变的另一个特点,有人限定其大小为1cm,但也有人报道为1.5cm,总之体积不大。
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如果没有疼痛,则诊断值得怀疑。疼痛的特点是夜间剧烈,当服用小量水杨酸即可使疼痛缓解。疼痛的性质常为钝痛或刺痛。开始轻微,且呈间断性,故时有几个月至几年才来就诊。以后疼痛加重,变成持续性。也可能伴有局部软组织肿胀或压痛。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肿瘤组织内产生的前列腺素产物可以造成血管压力改变,刺激了局部神经末梢。这种看法是由于在病变核心的周围纤维带内或是在核心的本身中发现有无髓鞘的神经纤维存在而受到支持。
骨样骨瘤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与病人发病年龄,所侵犯骨的部位有关。在骨未成熟时,可以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如骨样骨瘤位于脊柱骨则可出现斜颈,脊柱僵硬,脊柱侧弯。而位于关节内的骨样骨瘤则可出现关节局部压痛、滑膜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骨样骨瘤可以有各种临床表现,但实验室检查一般均为正常。
13 骨样骨瘤的并发症如骨样骨瘤位于脊柱骨可出现斜颈,脊柱侧弯。
14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一般均为正常。
15 辅助检查15.1 X线检查典型的X线表现为:一个直径<1cm的椭圆形或圆形的中心X线透明区,周围被一均匀的硬化带所包绕的病变。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典型,脊柱、腕骨、足骨部位骨样骨瘤与长管状骨上骨样骨瘤的表现可以不一样。同时病变可发生在骨干、髓腔或骨松质中,或发生在骨膜下,而造成不同的X线征象。
15.1.1 (1)长管状骨
位于长管状骨的骨样骨瘤常发生在骨干上,在骨皮质内有一放射性透明阴影,这一阴影称之为巢穴,巢穴内可以有不同程度钙化灶。巢穴周围是由硬化骨质包绕并伴有骨皮质增厚(图2)。这是由于骨膜下及内骨膜新骨形成所致。在极罕见的情况下,同一骨可以有几个骨样骨瘤,每一个骨样骨瘤都有着自己的巢穴。骨样骨瘤周围硬化带的反应范围不一,有时可以将巢穴完全充满,其巢穴是否存在以及其形态应借助X线断层或CT进一步检查,加以确定。在股骨颈部位的骨样骨瘤常发生在股骨颈的内侧面,巢穴位于骨膜下或骨皮质内。在正常情况下股骨颈内侧皮质较厚,因而如果有轻度骨皮质增厚常使诊断困难。另外在骨皮质增厚并有透光区的部位,应注意与应力骨折相鉴别。
15.1.2 (2)腕、跗骨及骨骺
在腕、跗骨以及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的骨样骨瘤,常发生在骨松质中,X线表现为部分或全部钙化的圆形病变。而周围缺少反应性骨硬化,这种表现与骨皮质上骨样骨瘤的表现完全不同,在诊断上较为困难。如发生在儿童骨骼尚未成熟者,骨骺部位骨样骨瘤可以造成骨骼发育畸形。
15.1.3 (3)手、足部的小骨
在掌、跖、指骨内骨样骨瘤,如位于骨皮质中,其表现与长管状骨所见相同。如果位于骨膜下,则可见到周围骨皮质产生“扇贝”样改变。在手、足部小骨的骨样骨瘤常伴有软组织肿胀。
15.1.4 (4)关节内
如骨样骨瘤发生在关节内,可以造成疼痛、软组织肿胀、关节积液及关节活动受限。常易误诊为关节疾患。检查中应特别注意。
15.1.5 (5)脊柱
由于脊柱的解剖结构复杂,在普通X线片上骨质常被周围软组织遮挡,临床表现可以有不同症状,因而对脊柱部位骨样骨瘤的诊断十分困难。其临床表现常为剧烈的放射性疼痛,夜间或活动脊柱时加重。大多数病人伴有脊柱侧弯,称之为疼痛性脊柱侧弯。因此,在脊柱侧弯并伴有明显疼痛时,常认为这是脊柱上骨样骨瘤的重要临床表现。当然这一症状并非脊柱骨样骨瘤所特有的。颈椎上的骨样骨瘤则可以呈斜颈。脊柱上的骨样骨瘤很少有神经系统症状。
脊柱上骨样骨瘤特点是位于脊柱侧弯的凹侧面,靠近侧弯的顶点。可在椎弓根、椎板、关节突,偶有在横突上见到一硬化区。在普通X线片上发现放射线透明的巢穴非常困难,需借助断层或CT检查的帮助。应该强调在脊柱的后部结构上如果发现有一硬化性骨病灶,是骨样骨瘤的诊断重要征象,但是骨转移癌、感染、脊柱炎等也可有这种表现,应注意鉴别诊断。
15.2 核素扫描和γ闪烁照相骨样骨瘤病人术前做核素扫描和γ闪烁照相,应作为常规检查。对脊柱部位骨样骨瘤,由于X线诊断不准确,而核素扫描对病变部位检查敏感、可靠。应用核素扫描可使骨样骨瘤出现双密度征:即在骨样骨瘤的巢穴闪烁活性增强,而在周围硬化区放射性核素集聚得较少。这一征象对骨样骨瘤的诊断有帮助。
15.3 CT一般骨样骨瘤采用普通断层检查可明确诊断,在脊柱、骨盆、股骨颈等特殊部位对诊断有较大价值。
16 骨样骨瘤的诊断对病程长,局部持续性疼痛及压痛。X线片见增厚的骨皮质内有瘤巢,或在骨松质内有硬化骨围绕的局限性骨质透明区,或产生局限性骨破坏者,均应考虑骨样骨瘤。CT检查及血管造影有助于瘤巢的定位。
17 鉴别诊断骨样骨瘤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7.1 骨皮质脓肿骨皮质脓肿系因毒力较弱的化脓菌感染所致。胫骨为好发部位,局部有红、肿、热、痛炎症表现。X线片表现为骨皮质局限性缺损,周围骨质致密,可有小的死骨形成。术中见骨腔内含有脓液、肉芽组织。镜下见大量多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17.2 骨斑病X线片见骨内有局限性圆形和卵圆形骨质密度增加阴影,无硬化阴影围绕,临床上无任何症状。
17.3 骨母细胞瘤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检查中,骨样骨瘤与骨母细胞瘤是非常相似的,应参照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
18 骨样骨瘤的治疗一旦明确诊断为骨样骨瘤,应手术治疗,将瘤巢及其外围的骨组织彻底清除,可防止复发,术后疼痛很快消失。
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准确定位,彻底切除,包括骨样骨瘤的巢穴及周围的反应性硬化骨。如果手术中未能完全将骨样骨瘤切净,术后病理检查时没有发现巢穴,在这种情况下临床症状也可以消失,但术后易于复发。
为准确的对骨样骨瘤在手术中定位,并完全切除,可采用放射性核技术。可在手术前2h给病人注射放射性核素,术中可用灭菌的放射性核素探头探测放射性核素的活跃区域。切除后将标本置于探头处,证实其为放射性核素最高峰值,切除后的周围骨质放射性核素达到正常水平。这样可以保证手术切除彻底。
19 预后骨样骨瘤是一良性肿瘤,至今尚无骨样骨瘤恶变或转移的报道。术后很少复发。
相关文献点此查看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