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母细胞瘤Osteoblastoma
【定义】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成骨性肿瘤,产生针状的编织状骨,周边衬覆明显的骨母细胞。【同义词】骨化性巨细胞瘤、巨大骨样骨瘤。【流行病学】骨母细胞瘤少见,约占所有骨肿瘤的1%,男性多见(2.5∶1),发病年龄范围是5~70岁,多见于10~30岁。这是一种10多岁和青年男性的疾病。【发病部位】骨母细胞瘤是好发于脊柱的少数几种疾病之一,特别是后侧的附件和骶骨(占40%~55%的病例)。还有股骨近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再次是跗骨(距骨和跟骨)。发生于颌骨的成牙骨质细胞瘤(cementoblastoma)也被认为是一种贴于牙根的骨母细胞瘤,尤其是在下磨牙。因此,颌骨也算是好发部位。绝大部分骨母细胞瘤为骨内(髓内的)病变,但有一小部分病变发生于骨表面的骨膜内(外周的)。【临床特点】发生于脊柱的骨母细胞瘤同骨样骨瘤类似,主诉为背部疼痛,有脊柱侧弯以及神经根受压的相应症状和体征。颌骨病变造成牙痛和/或肿胀。肢带的骨母细胞瘤也表现为疼痛和/或肿胀,但可以不太严重,患者能在数月后才去就诊。阿司匹林治疗时间过长,就不再能缓解疼痛。影像学上骨母细胞瘤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溶骨缺损,边界清楚,几乎总是有反应骨的骨膜壳。发生于脊柱的骨母细胞瘤的X线表现与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相似。四肢骨母细胞瘤表现为局部骨缺损,周围有薄层反应骨;病变较大时,也与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相似。部分病变发生于骨膜下,但仍有一薄层反应骨壳包围。大部分骨母细胞瘤是完全溶骨性破坏,<30%的病例局部可出现骨化,表示瘤骨已钙化。小的骨母细胞瘤直径约2~3cm,大的约15cm左右,常见大小为3~10cm,已发生动脉瘤样骨囊肿改变的骨母细胞瘤,范围常较大。【巨检】由于骨母细胞瘤血供异常丰富,大体上呈红色或棕红色,因含有瘤骨、质地较硬而呈砂砾感。肿瘤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骨皮质破坏时可见周边有薄层骨膜反应性骨壳。囊性病变时血窦明显,形成动脉瘤性骨囊肿。肿瘤与髓腔界限清楚,通常可见反应性硬化骨,与骨内膜皮质面和骨髓梁状骨之间往往呈推进式边界。【组织病理学】骨母细胞瘤与骨样骨瘤有相似的组织学特点。肿瘤由编织骨针或小梁构成。这些骨针随意地或混乱地排列,衬覆单层骨母细胞。血管丰富并常见血管外红细胞。骨母细胞可有核分裂象,但没有不典型核分裂。常出现散布的破骨细胞型多核巨细胞,可能误判为骨巨细胞瘤。在极少病例中可见透明软骨,可能提示有微小骨痂形成。有时,肿瘤中吻合的编织状骨可聚集或成结节,此时必须仔细观察以除外骨肉瘤。在有些病例中,肿瘤局灶形成大的血腔,无内皮衬覆。这些腔壁由纤维血管组织构成,有较长的编织状骨的骨针。骨针常是平行排列,提示是反应性骨而不是肿瘤性骨。这样的区域与动脉瘤性骨囊肿无法区别,需要寻找更典型的区域来确认骨母细胞瘤。病理医师应该肯定地对肿瘤边界部原来就存在的皮质或髓质小梁取材,在大的肿瘤尤其重要。骨母细胞瘤不像骨肉瘤那样浸润和包围先前就存在的板层骨。有些骨母细胞瘤中可以有大而肥硕的骨母细胞,有一明显的细胞核和核仁,有时还可见核分裂象。它们被称为上皮样骨母细胞瘤。【遗传学】文献中曾有4例报道有染色体重排,染色体数为亚二倍体到多倍体。没有测出明确的染色体畸变。基因改变的总数量明显低于骨肉瘤。但细胞周期紊乱提示与这些侵袭性倾向相关。报道1例有MDM2扩增,1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中证实有拼接区TP53缺失。由于骨母细胞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它们没有显示端粒酶活性,但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MET/HGF受体)的过表达,这是一种由MET原癌基因编码的跨膜酪氨酸激酶,由PCR(而不是Western印迹)测出。1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的系列DNA含量分析显示,在肿瘤的恶性形态学证据被证明前,已经显现出染色质的非整倍体改变。【预后】骨母细胞瘤应行病灶刮除。较大的需要切除。预后良好,很少复发,复发的往往是那些病灶被刮除治疗而外科手术困难的患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