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听神经鞘瘤怎么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31 10:18:08 浏览次数:1600

什么是神经鞘瘤?听神经鞘瘤起源于,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此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本瘤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最年幼者为8岁,最高年龄可在70岁以上,发生于小儿的单发性听神经鞘瘤非常罕见,肿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段,肿瘤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本瘤属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愈,但由于肿瘤与重要的脑干毗邻,手术切除时对神经外科医师或耳科医师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术中显微镜的应用及神经放射学的进展,如CT及MRI可作到早期或肿瘤定性的诊断,使肿瘤得以安全切除。

听神经鞘瘤有什么症状?有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和内耳道扩大者,即可确诊,但多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为了降低手术死亡率,病残率,提高全切除率,提高面,耳蜗神经的保留率,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耳鸣和听力进行性减退的患者,除进行一般神经系统检查外,尚需做下列检查。1.岩骨平片: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2.CT扫描: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但小于1.5~2cm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3.脑脊液检查: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听神经鞘瘤需要做什么检查?

听力检查:听神经瘤诊断的首要检查是听力检测,在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检查中通常表现为不对称的高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SNHL),和患者不正常的言语鉴别能力,然而正常的听力图也不可排除听神经瘤病变,听反射和前庭功能检测在诊断听神经瘤中的作用日益减弱,目前已有的检测听神经瘤的听觉检查中最可信,最有效的检查是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其通常表现为v波潜伏期异常,然而它对小肿瘤的诊断能力却是有限的。影像诊断:由于听神经瘤大多数起源于较深的隐窝处,使得平片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模糊,因此已基本不再使用,CT虽然可以清楚的描绘岩骨和迷路的骨质结构,但是CT对于软组织的识别,分析能力却不够,即使使用造影剂加强肿瘤显影,也有可能由于周围岩骨的存在而渐弱,因此CT对小的听神经瘤的诊断受到限制,MRI由于其在软组织显影中的优越性,辅于加强剂仍是目前诊断听神经瘤的金标准。

听神经鞘瘤要与哪些疾病区别开来?

1.听神经瘤早期出现眩晕应与内耳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及各种药物性前庭神经损害相鉴别,前者有进行性耳聋并伴面神经功能障碍。2.耳聋应与内耳硬化症,药物性耳聋相鉴别,听神经瘤都有前庭神经功能障碍。3.与脑桥小脑角其他肿瘤相鉴别:

①上皮样囊肿:首发症状多为三叉神经根刺激症状,听力下降多不明显,前庭功能多属正常,CT, MRI可协助鉴别。②脑膜瘤:耳鸣与听力下降不明显,内耳道不扩大。③脑干或小脑半球胶质瘤:病程短,脑干或小脑症状出现的较早,早期出现锥体束征。④转移瘤,起病急,病程短,其他部位可能找到原发癌。

听神经鞘瘤容易导致哪些疾病的产生?

肿瘤向内侧发展,压迫脑干,可出现对侧肢体轻瘫及锥体束征,对侧偏身感觉减退;脑干移位,压在对侧天幕切迹时则可出现同侧锥体束征及感觉减退,小脑脚受压可引起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辨距不良,语言不清和发音困难。肿瘤向下发展,压迫第9,10,11颅神经,可引起吞咽困难,进食呛咳声音嘶哑,同侧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软腭麻痹,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乏力,舌下神经受累者少见。脑脊液循环受阻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等,如出现枕骨大孔疝,则有颈项抵抗,但克氏征阴性,肿瘤的局部刺激可引起同侧枕部疼痛

听神经鞘瘤如何治疗?听神经鞘瘤是良性肿瘤,因此手术治疗的原则应是:安全而彻底地切除肿瘤,尽可能减少肿瘤周围组织的损伤,听神经鞘瘤患者的处理主要有3种方案:显微手术全切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随访观察。年轻患者且证实肿瘤正在不断增长者,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70岁及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无明显症状且系列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无增大者,应定期观察并行影像学随访。手术需考虑一些内科危险因素及同时伴发的内科情况,如充血性心衰,尿毒症等,如果以前曾做过一次手术,如曾经枕下入路行肿瘤的不完全切除术,则本次手术最好改为经迷路入路(反之亦然),这样可以避免手术通过瘢痕组织或蛛网膜粘连,存在脑积水可影响听神经鞘瘤的处理。老年患者伴有症状性脑积水需行分流术,肿瘤切除与否根据它对分流的反应再行决定,如肿瘤不再增长,治疗脑积水可能就已足够,相反,在年轻患者伴有脑积水,而且肿瘤在增长,应该同时治疗脑积水和肿瘤,在肿瘤大于2cm的患者,如对侧听力因中耳炎等情况而不是因听神经鞘瘤而丧失,则应在确定肿瘤再增长之后,再行显微手术切除,对这类患者,为了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保留听力,可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反在肿瘤小于2cm的患者,因术后听力保留的可能较大,应考虑显微切除术,对双侧听神经鞘瘤患者(NF2),因为要保护听力,其处理方案及手术入路需特殊考虑,无论显微外科手术还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NF2患者的术后听力丧失的风险要比单侧肿瘤患者高,肿瘤的大小对显微切除术的入路选择尤其重要,对保存有用听力的小肿瘤患者,可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经枕下入路和经中颅窝入路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局限于内听道,可应用经中颅窝入路,即便是管内肿瘤,也有作者倾向于经枕下入路,因此,对小于2cm的单侧肿瘤,保存了有用听力,年龄在70岁以下的患者,可选择经枕入路,Tator定义有用听力为:语言接受阈值<50dB,语言分辨得分50%,具备这些条件的患者,术后听力保存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对大型听神经鞘瘤,尤其是大于4cm的并向颈静脉孔扩展的肿瘤,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更好地显示后颅窝,对肿瘤病变类型诊断不清者,尤其是有可能为血管性脑膜瘤时,也倾向于选用经枕下入路,因为脑膜瘤的基底通常为扩展性的,经枕下入路能提供一个较好的视野来处理脑膜的硬脑膜基底,如存在一个高位的颈静脉球,尤其是伴随一个前置的高位乙状窦时,经枕下入路比经迷路入路能更好地显示内听道内容物,因而比经迷路更安全。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