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症状及相关检查

发布日期:2014-11-16 23:56:03 浏览次数:1601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症状及相关检查:纵膈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均属于APUD系统肿瘤,分为两类即:有生物活性的肿瘤和无生物活性的肿瘤。无生物活性的肿瘤为非嗜铬副神经节细胞瘤(也称化学感受器瘤),有生物活性者为嗜铬细胞瘤,二者均可以恶变。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临床表现:

1、非嗜铬细胞性副神经节瘤 多为良性,通常无症状。多为体检发现纵隔阴影,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周围脏器引起。

2、嗜铬性细胞副神经节瘤 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为高血压和代谢的改变,容易引起注意。高血压可有阵发性(突发)型和持续性两类。持续性与一般高血压并无区别。发作时病人可有心悸气短、胸部压抑、头晕头痛、出汗。有时有恶心呕吐腹痛、视觉模糊。有些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恐惧面色苍白、四肢发凉、震颤等症状。有时血压可骤升高195mmHg(26.0kPa)以上,发作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常伴有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高血压最终可导致恶性高血压,只有行肿瘤切除后症状方可缓解。由于基础代谢增高,糖耐量降低,病人可有发热、消瘦、体重下降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在儿童腹痛便秘、出汗、视力模糊较为突出。亦有病人平时无症状。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检查:

测量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和香草扁桃酸(VMA)的升高程度,常可使诊断成立。

1、胸部X线片表现 与其他神经源性肿瘤相似的X线征象,后纵隔椎旁沟有大小不等的肿块阴影。亦有显示肿物在升主动脉后上方,与脊柱重叠,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当肿瘤与动脉瘤、头臂动脉瘤无法鉴别时采用选择性的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出血管的来源。30%的病例在胸部动脉造影中能见到肿瘤毛刺,对术前肿瘤的诊断定位有一定帮助。

2、CT扫描显示 前纵隔主动脉弓旁或后纵隔肿物多为实质性的,密度均匀的阴影,有时可见条索状密影与主动脉相连。由于这种肿瘤血管丰富,CT增强扫描肿瘤可明显强化显影。

3、甲基碘苯胍[131I-MIBG]闪烁摄影术 对肿瘤的定位有显著作用,用MIBG扫描敏感度达85%。

4、MRI 在诊断椎旁间肿块是否为副神经节瘤方面有一定价值。副神经节瘤显示为非同质性肿块,内有可流动物质,后一种特征是因为血管丰富,血流速度快。

纵隔副神经节起源的肿瘤的治疗应首选施行手术切除。手术风险较小,一般均能彻底切除病灶。对其恶性副神经节瘤在适当的时候施行外科手术切除是最理想的治疗。手术进路和方法可参照其他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当肿瘤侵及心脏时,在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是首选方法,肿瘤切除应酌情处理,不必强求切除彻底。如肿瘤累及到冠状动脉和房室结Koch三角则尽量切除,若切除彻底预后良好。

(编辑:

李敏 )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