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类癌
本病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内的嗜银细胞或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形成,也可能与一些癌基因的功能异常有关。肉眼观察肿瘤可单发或多发,肿瘤直径在1.0~18.0cm不等,有包膜,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晰。肿瘤剖面呈黄色,有出血灶,但少有坏死灶,肿瘤巨大时可形成多发囊性改变,囊内为血性液体。可发生肝内转移。光镜下肿瘤通常由许多小的细胞巢、细胞串或大的细胞团块组成。肿瘤细胞规则,呈多边形或立方形,胞质内有嗜酸性颗粒,核圆形,居中,核膜薄。毛细血管网丰富。电镜下显示胞质内大量致密核心颗粒,肿瘤细胞可形成管腔样结构,腔内细胞有直的微绒毛结构,并可观察到表明胆管上皮特征的连接复合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细胞内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如(NSE)、S-100、CgA以及Syn等阳性。癌细胞嗜银染色和重铬酸钾染色阳性。
肝脏类癌——症状
肝脏类癌起病隐匿早期肿瘤很小时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当类癌长大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症状(常由机械因素所致)。
1.局部症状 右上腹部或肝区疼痛最常见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消化道症状 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少数患者并发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因此可有消化性溃疡症状,甚至出现呕血、黑便。
3.全身症状 虽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明肝脏类癌在细胞水平存在异位神经内分泌产物但由于其数量的不足或在质量上有缺陷,往往不能激活靶器官而发挥生物学作用因此绝大多数肝脏类癌并无神经内分泌产物异常增多的临床表现仅个别病例出现类癌综合征卓-艾综合征、异位ACTH综合征、顽固性低血糖等表现。
5.体征 肝脏肿大为最常见的体征肝质地较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常呈结节状,少数肿瘤深埋于肝实质内者则肝表面光滑,伴或不伴明显压痛。
并发症
1.部分病人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并发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晚期病例常有厌食消瘦、乏力发热。
肝脏类癌通常缺乏特殊的症状体征组织学上与肝细胞癌相似,且临床上又特别罕见因此诊断较为困难。肝脏类癌的定位诊断常常有赖于B型超声显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或肝放射性核素扫描,甚至磁共振显像(MRI)检查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胃肠道的类癌常常在早期发生肝脏转移而且部分也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因此在诊断肝脏类癌时首先应该进行广泛而细致的检查,部分病例甚至还需要经过长期的随诊观察,以彻底排除其他部位的类癌存在。此外肝脏类癌还要与肝细胞癌相鉴别后者与肝脏类癌的临床发展不同无类癌综合征的表现,多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大部分甲胎蛋白(AFP)增高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检查肿瘤细胞无类癌的特性。
肝脏类癌
1.手术治疗 肝脏类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方法早期切除原发病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手术效果远较原发性肝癌好对早期病例进行肝叶切除,可望彻底治愈。
2.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肝动脉栓塞化疗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一种非手术的肿瘤治疗方法,近年来应用于肝脏类癌的治疗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是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案多采用碘化油混合化疗药物栓塞肿瘤远端的血供,再用明胶海绵栓塞近端肝动脉使之难以建立侧支循环,致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化疗药物常用CDDP 80~100mg、丝裂霉素(MMC)16~20mg阿霉素(ADM)40~60mg5-氟尿嘧啶(5-FU)1000mg,肝动脉栓塞化疗应每隔4~6周进行一次反复多次效果更好。
3.全身化学治疗 对不能手术切除或不宜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病人可选择全身化疗但疗效较差且化疗的副作用较大,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及造血功能抑制。常用的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FT-207)、丝裂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链尿霉素
4.放射治疗 肝脏类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而肝脏邻近器官易受放射损害,因此治疗效果常不够满意。对不能手术切除者可应用放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如放射治疗同时联合化疗、中药或其他支持疗法效果会更好
5.支持治疗 病人有恶心、呕吐或进食较少时,可根据病情给以静脉点滴葡萄糖,以供给机体必需的热量输液时同时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6和氯化钾滴注必要时给予应用复方氨基酸白蛋白贫血显著者可给以输血。
6.生物治疗 生物细胞免疫技术治疗肝脏类癌相比于其他方法来说,更加的简单,更加的安全无毒副作用。它是抽取患者的外周血,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细胞提取,再培养与增殖。最后回输到患者体内然后进行癌细胞查杀。可以有效的抑制病情,缩小病灶。生物治疗不但可以单独使用,同时也可以联合传统疗法一起使用:
手术+生物技术手术时肿瘤治疗首选但无法清除残留病灶,联合生物治疗可从细胞层面杀灭癌细胞。
化疗+生物技术化疗在灭杀癌细胞的同时损伤了正常细胞,联合生物治疗能巩固疗效并减轻副作用。
放疗+生物技术放疗通过放射线精确消除病灶,但毒副作用大,联合商务治疗则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生物技术中医通过药物中的某些抗癌活性成份进入肿瘤内杀灭细胞,其方法具有反复复发现象,联合生物治疗,能从根本清除病灶。[1]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