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膀胱平滑肌肉瘤一例

发布日期:2014-11-25 19:26:19 浏览次数:1600

患者男,68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觉下腹胀痛不适,伴排尿困难。排大便次数增多,至当地医院诊治,症状缓解。1个月前症状再现,当地医院予对症治疗及停留尿管,4天前患者腹痛加剧,排尿困难,可见肉眼血尿,遂来本院就诊。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咯痰,食欲不振,无逆呃、返酸,无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约5 kg。

体检:下腹扪及一巨大肿物,占据整个下腹腔,大小约15 cm15 cm,实性,质中,边界尚清,轻压痛,无反跳痛,叩之为实音。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血常规未见异常。AFP、CEA、CA199均正常。

盆腔CT示:膀胱后壁、直肠前见一椭圆形肿块影,大小约13.3 cm10.8 cm15.3 cm,边缘光滑,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及实性等密度影,肿块与邻近膀胱壁分界清,侵犯前列腺、双侧精囊腺。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增粗迂曲血管影(图1~3)。盆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手术见肿瘤约15 cm15 cm大小,有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肿瘤来源于膀胱后壁,近前列腺和精囊腺,邻近膀胱壁受浸润,肿瘤顶部已有坏死出血,肿瘤外观似恶性间质瘤,腹腔内有陈旧性血液约500 ml。切开膀胱壁切除肿瘤,之后再修补膀胱,但肿瘤蒂部直径约5 cm宽,浸润前列腺边缘、膀胱三角区组织,故肿瘤边缘未能完全切除干净。术中出血多,输血1200 ml。

病理:肿块有部分包膜,切面呈灰黄色,伴黏液变。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胞浆丰富,为嗜酸性,核梭形,见多核、异型核细胞,核分裂多见;可见灶性坏死,间质少(图4)。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SMA(+),Desmin(+),S-100(-),Vim(+)。诊断:平滑肌肉瘤

患者术后半年复查,见肿瘤复发(图5)。

讨论平滑肌肉瘤好发于平滑肌组织丰富的器官如消化道和子宫等,而发生于膀胱则罕见,仅占膀胱恶性肿瘤的0.5%。膀胱平滑肌肉瘤属中胚层来源的间叶性恶性肿瘤,具体来源可以是膀胱壁平滑肌组织或膀胱壁血管平滑肌[1]。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1984年至2004年发现膀胱肉瘤19例,其中14例为平滑肌肉瘤,认为平滑肌肉瘤是成人膀胱肉瘤最常见的类型。膀胱平滑肌肉瘤发病年龄分布较广,7~81岁均可发病,男女无差别,好发于膀胱顶部(50%),侧壁(25%),而三角区较少见[2]。本病临床表现可归纳为:(1)肉眼血尿;(2)排尿困难;(3)尿路梗阻肾积水;(4)膀胱刺激征,尿中可见较多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1]。膀胱平滑肌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环磷酰胺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有关,pRb基因表达缺失可能是该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1]。

有关膀胱平滑肌肉瘤的影像表现的报道很少,本例肿瘤位于膀胱后壁,体积大,形态规则,类圆形,在膀胱后壁呈浸润性生长,大部分位于膀胱外,少部分突向膀胱腔内,手术发现肿瘤形态上似恶性间质瘤。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其内见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后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增粗迂曲血管影,内部坏死区无强化(图1~3)。膀胱平滑肌肉瘤临床罕见,无特异性症状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膀胱肿瘤绝大多数来自膀胱黏膜即移行上皮肿瘤、腺癌、鳞癌,肿瘤沿膀胱壁浸润生长,引起膀胱壁增厚,并向膀胱腔内形成乳头状或分叶状肿块,与邻近膀胱壁分界不清,而本例肿块呈椭圆形,以向外生长为主,与邻近膀胱壁分界清楚,不同于膀胱移行细胞癌,但肿瘤也呈浸润性生长,破坏周围器官。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