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病理
颅内肿瘤是脑肿瘤之一。是细胞的癌变所致,并且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其癌基因是主要的引发原因。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进步,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那么,颅内肿瘤病理是怎样的呢?专家及相关学术研究给出以下解释。
颅内肿瘤发生于大脑半球的机会最多,其后依次为蝶鞍区、小脑(包括小脑蚓部)、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位于小脑幕以上的肿瘤如颅前窝、颅中窝、大脑半球、鞍区、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总称为幕上肿瘤。位于小脑幕以下的肿瘤如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第四脑室内、桥小脑角、桥延脑等处的肿瘤总称为幕下肿瘤。成人及1岁以下婴儿的颅内肿瘤以幕上瘤居多数,1~12岁儿童的颅内肿瘤以下者居多。但不同的肿瘤各有它的好发部位。
1)扩张型:肿瘤生长活跃,瘤细胞轻易集在一起,形成块状。如空间狭窄亦可呈灌注状生长。
2)浸润型:瘤细胞活动性大,并能产生组织毒素或溶解性物质,使四周组织失往抵抗进侵的能力。肿瘤没有边界,与正常组织混杂一起,常循神经纤维延伸浸润。
3)弥漫或多灶型:瘤细胞或同时或先后从多处长出,形成彼此不相联系的独立病灶。
①种植性转移。脱落的瘤细胞被脑脊液带至远处或沉积于脑室外壁或脑池内,以后发展为转移灶。室管膜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颅内胚生殖细胞瘤、脉络丛乳突状瘤等常可发生这样的转移。
②颅外转移。很少见,主要原因是由于颅内缺乏向颅外转移的淋巴道。但随着肿瘤手术机会的增加,瘤细胞与颅外的淋巴管道接触的机会增多,颅外转移的病例日益增多。除手术是颅外转移的重要条件外,浸润性肿瘤如穿越硬脑膜而侵进颅外软组织时亦可发生自发的颅外远处转移。较多见的有胶质瘤、脑膜瘤、颅内原发赘瘤等。全身各处都可发生转移灶,但最多见的为肺及胸膜(占33%),后依次为颈及纵隔淋巴结(22%)、肝(14%)、脊柱及骨髂系统(9%)、肾(6%),其他较少见的转移部位有心脏、卵巢、子宫、膀胱、腮腺、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胃、结肠、头皮、腹膜等。
肿瘤的级别与转移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病例生存期较短有关。
①瘤组织内DNA含量增加,增量可达2~8倍。用流式细胞仪可测定并描绘出DNA含量的直方图。
②由于肿瘤的氧化代谢较低,故脑内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含量减少。其他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化合物如磷肌酸、三磷酸腺苷、单磷酸腺苷等亦均减少。
③溶菌体酶活力增加,但这一变化在胶质增生与胶质瘤中都可出现,是非特异性的。
④-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增高,表示肿瘤为恶性的可能性大,因在正常脑组织中此酶多以结合形式存在,而在恶性胶质瘤中才有游离状态。凡有细胞分裂、死亡、组织坏死等情况时都可有此变化。
来源网址